
[be full of trouble;fear] 忧劳;恐惧
心焉惕惕
(1).忧劳。《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毛 传:“惕惕,犹忉忉也。” 陈奂 传疏:“惕惕,亦忧劳之意,故云犹忉忉也……《尔雅》:‘惕惕,爱也。’ 郭 注:‘《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説人,故言爱也。’案:爱者谓爱君,君受谗贼所誑,故君子忧劳之心惕惕然。《尔雅》释经义, 毛 传释字义也。” 宋 王禹偁 《籍田赋》:“修农事以惕惕,袭春服之重重。”
(2).戒惧。《国语·晋语四》:“君若恣志以用 重耳 ,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及 崧 归朝,自以形迹孤违。事 汉 权臣,常惕惕谦谨,多称疾杜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仲达 闻阵而惕惕, 子丹 望风而遑遑。” 清 吴汝纶 《答严幼陵书》:“执事之译此书,盖伤吾土之不竞,惧 炎 黄 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
“惕惕”是一个汉语叠词,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汉典()、沪江词典()及实际用例()的详细解析。
《惕惕》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戒备、警惕、小心谨慎的样子。
《惕惕》拆分部首为⺧,共有10个笔画。
《惕惕》是由两个相同的简体字组成,分别为「惕」和「惕」。在繁体中,「惕」字在右边会加上附加部首「忄」,即「慮」。
在古时候,「惕」有一种古字形写法为「悌」,即在右边加上部首「心」,表示「心里戒慎之义」。
1. 他在黑暗中感到惕惕而行,生怕惊动了什么。
2. 她对陌生人总是保持着一种惕惕的警觉。
守惕、惕虑、惊惕、惕然、戒惕
警惕、戒备、小心、谨慎
放松、大意、怠慢、掉以轻心
奥林匹克日避暑饮伯喈丑行出降俶倘大北胜雕幰帝青飞矢噶噶阁馆共饮一江水瑰儒豪弱鹤邑话把戏隳堕恢廓大度回天转地祸愆俭率饥肠辘辘捷便经济合同锦綉心肠辑濯举众锟钢捞铃乐毅枣烈寒明贶排水管炮船偏讳平头辇披辟千卡愆殃切对秋驾骚客上日师臣霜闺肆鳞天酒凸面镜翫兵婉丽晩米涴演为容温痕诬奏霞峯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