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full of trouble;fear] 忧劳;恐惧
心焉惕惕
(1).忧劳。《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毛 传:“惕惕,犹忉忉也。” 陈奂 传疏:“惕惕,亦忧劳之意,故云犹忉忉也……《尔雅》:‘惕惕,爱也。’ 郭 注:‘《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説人,故言爱也。’案:爱者谓爱君,君受谗贼所誑,故君子忧劳之心惕惕然。《尔雅》释经义, 毛 传释字义也。” 宋 王禹偁 《籍田赋》:“修农事以惕惕,袭春服之重重。”
(2).戒惧。《国语·晋语四》:“君若恣志以用 重耳 ,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及 崧 归朝,自以形迹孤违。事 汉 权臣,常惕惕谦谨,多称疾杜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仲达 闻阵而惕惕, 子丹 望风而遑遑。” 清 吴汝纶 《答严幼陵书》:“执事之译此书,盖伤吾土之不竞,惧 炎 黄 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
“惕惕”是汉语古语词,具有双重含义:
一、形容忧惧警惕之貌 《诗经·陈风·防有鹊巢》载:“心焉惕惕”,此处指内心忧虑不安的状态。该用法常见于先秦文献,表达对潜在危机的警觉心理,《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戒惧”。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强调“惕”字本义含“敬也”,引申为高度戒备的心理状态。
二、通假作“蕩蕩”表遥远 《尔雅·释训》注疏指出,“惕惕”与“蕩蕩”通假,表示空间上的遥远辽阔。此用法见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引古本证明二字互通,形容“行遼遠”之貌。该释义在现代《古汉语通假字大字典》中亦有收录。
“惕惕”是一个汉语叠词,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汉典()、沪江词典()及实际用例()的详细解析。
拜嘉冰虫殡葬曹司传道刍豆赐绯带劲丹麦人德佑诋諆杜门晦迹恩环放冲拊胸格论构争骇浪亨煮堠楼花郎慌慌回光反照混凝土京尘警厉经验之谈襟制倦局聩聩伶牙俐嘴绵野木讷溺志浓集旁作婆子亲从轻合启证曲水流觞取则入伍三大政策三界三梭布沙嘴沈浊寿毫受学顺潮朔涂庶职司旌送诣未来派衔轭相商纤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