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职。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初,公以县之便闻於上也, 禹锡 方在郎位,帖职为计曹。” 唐 皇甫曾 《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博士本 秦 官,求才帖职难。”《旧唐书·食货志下》:“今度友盐铁,泉货是司,各有分巡,置於都会。爰命帖职,周视四方,简而易从,庶叶权便。” 宋 时也称以他官兼馆职的为“帖职”。 宋 欧阳修 《论举馆阁之职札子》:“臣欲乞今后任发运、转运、知州等,更不依例帖职。”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吕成公编文鉴》:“ 孝宗 赐名‘文鑑’,除公直秘阁,暨赐御府金帛…… 成公 遂力辞帖职,上不从。”
“帖职”是一个古代官职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帖职(tiē zhí)指兼职,即官员在原有职务之外兼任其他职位。该词常见于唐代文献,如刘禹锡在《复荆门县记》中提到“帖职为计曹”,即指以兼职身份参与财政事务。
历史用例与扩展
词义关联与写法差异
“帖职”与“贴职”为同义词,因古代汉字通假而存在写法差异,但均指向“兼职”这一核心含义。例如唐代文献多用“帖职”,宋代则逐渐演变为“贴职”。
总结
该词反映了古代官职制度的灵活性,通过兼职形式优化人才配置。其具体应用范围随朝代更迭略有变化,但始终围绕“兼任职务”的本质功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旧唐书》《中山诗话》等古籍文献。
帖职(tiē zhí)是一个中文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帖”和“职”。
“帖”字的部首是“巾”,总共有12个笔画;“职”字的部首是“耳”,总共有11个笔画。
“帖职”一词的来源比较模糊,目前没有明确的出处。可能是古代用来描述某个人被贴上特定职务或担任某个职位。
“帖职”的繁体字为“貼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据研究,古时候“帖”的写法为“貼”,而“职”的写法为“職”。
1. 她在公司担任了一职多年,经验丰富。
2. 这次大选,他希望能帖职为市长。
帖章、帖子、职权、职责
任职、担当、执教
离职、辞职、解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