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祭祀灶神的一种习俗。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腊月丐户装 钟馗 、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灶王……谓之跳灶王者,旧俗在二十四日,是日必祀灶,有若娱灶神者,犹 满洲 祀神,谓之跳神也。”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傩》:“今 吴中 以腊月一日行儺,至二十四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 清 顾禄 《清嘉录·跳灶王》:“月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於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
“跳竈王”这一词汇包含民俗活动与成语两种不同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传统民俗活动(主流含义)
指中国腊月期间(通常为初一至二十四日)的祭祀灶神习俗。乞丐或民间艺人装扮成灶公、灶婆或钟馗,手持竹枝在人家门前歌舞,说吉祥话乞讨钱米。该活动兼具祈福与送神色彩,既为迎接新年驱邪纳吉,也象征腊月二十四送灶王上天述职的仪式前奏。
二、成语用法(存疑需考证)
个别资料提到“跳竈王”可形容某领域杰出者,源自古代王喜擅跳竈(民间游戏)的传说。但此解释未见于多数权威民俗文献,可能为现代引申或区域化用法,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补充说明
“竈”为“灶”的异体字,现代多写作“跳灶王”。其核心民俗特征体现在三点:
《跳竈王》是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跳起来的炊神”或“跳炉鬼”。跳炉是传统中国农村的一项祭祀活动,人们相信跳炉可以祛除厄运,保佑家庭幸福和丰收。《跳竈王》指的是在跳炉活动中,扮演“炊神”的人物。
《跳竈王》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跳、竈、王。其中,“足”是跳的部首,“罒”是竈的部首,“玉”是王的部首。它一共有17个笔画。
跳炉活动是中国民间一项古老的祭祀仪式,而《跳竈王》这个词则是形容在跳炉活动中扮演“炊神”角色的人物。它源自农耕社会中对丰收和幸福的祈愿,是人们为了迎接新年或丰收季节而进行的传统祭祀活动。
《跳竈王》在繁体中的写法是《跳竈王》。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略有不同。《跳竈王》这个词在古汉字中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
跳竈王在农民的心中,象征着好运和丰收。
跳竈王不容易拆分成其他完整的词语。
跳竈王没有明确的近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词语,描述的是跳炉活动中扮演“炊神”的人物。
跳竈王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词语,描述的是跳炉活动中扮演“炊神”的人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