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略的意思、虏略的详细解释
虏略的解释
虏掠。《史记·货殖列传》:“ 秦 破 赵 ,迁 卓氏 。 卓氏 见虏略,独6*夫妻推輦,行诣迁处。”《汉书·韩安国传》:“ 匈奴 虏略千餘人及畜产去。”《资治通鉴·汉淮阳王更始元年》:“诸将多暴横,独 刘将军 所到不虏略,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
词语分解
- 虏的解释 虏 (虜) ǔ 俘获:虏获。俘虏。(.打仗时捉住敌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 部首:虍; 笔顺编号:
- 略的解释 略 大致,简单,不详细:大略。简略。粗略。略微。略有所闻。略知一二。 省去,简化:省略。忽略。其余从略。 简要的叙述:史略。要略。事略。 计谋:方略。策略。战略。 抢,掠夺:侵略。攻城略地。 详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虏略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虏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俘获、掠夺,常用于描述战争或暴力冲突中掳掠人口、财物的行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
虏(lǔ)
- 本义指战争中俘获敌人,引申为俘虏、奴仆。
- 《说文解字》:"虏,获也。从力,虍声。"(俘获之意)
- 例:《汉书·樊哙传》:"斩首十四级,捕虏四十人。"
-
略(lüè)
- 此处取强取、掠夺之义,非"谋略"之意。
- 《广雅·释言》:"略,强取也。"
- 例:《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掠夺狄人土地)
二、词义解析
虏略(lǔ lüè)为同义复合词,指:
-
武力劫掠人口与财物
- 特指战争中掳走平民为奴或抢夺资源。
- 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俘获劫掠。"
《古代汉语词典》:"掳掠,抢夺。"
-
古籍用例佐证
- 《后汉书·耿弇传》:"匈奴复虏略河东,民多被害。"(匈奴再次劫掠河东,百姓多遭残害)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吕布)虏略百姓,焚烧庐舍。"
三、使用注意
- 古今差异: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多用"掳掠""劫掠"替代。
- 生僻性:现代语境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研究著作。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权威词典释义参考(注:此为词典官网,具体词条需查阅纸质或数据库版本)。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官方出版信息。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十九《耿弇传》。
- 《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一《武帝纪》。
(注: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学术平台验证:ctext.org)
网络扩展解释
“虏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词义解析
-
字义拆分
- 虏:指俘获、掳掠,常与战争相关(如“俘获敌人”或“被俘者”)。
- 略:此处意为掠夺、夺取,而非现代的“简略”义。
组合后表示“通过武力抢夺人或财物”。
-
整体词义
该词指战争中掳掠人口或财物的行为,强调暴力掠夺的侵略性,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战乱或外族入侵的场景。
古籍用例
- 《史记·货殖列传》提到秦灭赵后,“卓氏见虏略”,指卓氏一族被俘获并遭掠夺。
- 《汉书·韩安国传》记载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去”,描述匈奴劫掠人畜的行为。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虏略”已罕见,多被“虏掠”替代,且主要用于历史语境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百全计北荒卑之无甚高论鳖索鄙介鄙浅擘笺不华不可同年而语唱言镵刻衬道袍赤津津稠适春风沂水达地知根的句得胜令第令动魄对字耳根清浄二蒯发英蜂儿纷拿告蒇滚算国风黑暗地狱奸吏狡戾颊颧节帅及龄岚峰两举礼赗邻邻榴裙遛早龙碛鹿皮帽率物明星凝简懦词怪说七教清静青年亲委悛改梢芟世界经济苏娘头三脚难踢问对乌林小石胁肩絫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