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巢于帷幕之上。喻处境危险。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 孙文子 )之在此也,犹燕之巢於幕上。” 杨伯峻 注:“幕即帐幕,随时可撤。燕巢於其上,至为危险。” 晋 潘岳 《西征赋》:“危素卵之累殻,甚玄鷰之巢幕。” 唐 李商隐 《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乘轩寧见宠,巢幕更逢危。”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不作巢幕燕,肯从触藩羝?” 清 赵翼 《哭舍弟汝明》诗:“迴忆孤露时,飘摇燕巢幕。”
“巢幕”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巢幕”字面指鸟在帷幕上筑巢,比喻处境极其危险。该词通过燕子在易被拆除的帐幕上筑巢的场景,暗示事物基础不稳固,随时可能面临危机。
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卫国大夫孙文子受晋国胁迫时,鲁国官员以“燕巢于幕”作比喻,警示其处境如同燕子在随时可撤的帐幕上筑巢般危险。杨伯峻注解进一步强调“幕”的临时性特征。
后世文人在诗词中频繁引用此典:
当代多用于警示风险场景,例如形容企业过度依赖不稳定因素,或个体处于易受冲击的境遇。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看似安稳,实则危机四伏”的辩证关系。
注:更完整的古文用例可参考《左传》原文及历代注释文献(如、4)。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