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地约。有关土地使用分配的券书。《管子·禁藏》:“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丁士涵 曰:“﹝《周礼》﹞《司约》‘治地之约次之’,《注》‘地约谓经界所至,田莱之比也’,即此所谓‘田结’也。”
“田结”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主要与古代土地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田结(拼音:tián jié)指古代土地使用的分配券书,即“地约”。这一概念出自《管子·禁藏》:“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郭沫若等学者在注释中提到,田结类似《周礼》中的“地约”,用于记录土地经界和分配情况。
部分资料提到“田结”有引申义,比喻农田丰收或事情圆满成功(如“庄稼结实”),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延伸含义。
若需进一步探讨引申义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周礼·司约》等典籍。
田结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指田地收获后将庄稼的茎秆捆扎在一起,形成一捆捆的结。这种结的作用是便于晾晒、贮存和运输庄稼。
田结的首部是“田”,全字共有七个笔画。
“田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卫风》中的《簠簋》一诗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田,维叶衣行。”这里的“王于田”既可理解为“国王在田地”,也可解释为“王者之行事在田地”。后来,人们渐渐用“田”作为“田地”之意,而“结”则指庄稼捆扎成捆的行为和结果。
田结的繁体字为「田結」。
在古代,田结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在楷书中,田结的写法为「畃」。这个字是由「田」和「畐」组成。
1. 农民们在丰收后用粗绳将庄稼捆成田结晾晒。
2. 他们一起把田结背回家,准备存放起来。
田头、田野、结实、结实、结缘等。
庄稼捆、捆绑、扎捆等。
散放、松散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