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篇的意思、内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篇的解释

古代指论著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 汪中 《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餘駮难通释,名曰外篇。” 唐 成玄英 《〈庄子〉序》:“《内篇》明於理本,《外篇》语其事蹟,《杂篇》杂明於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唐 高适 《赠别晋三处士》诗:“手持道经注已毕,心知内篇口不言。” 宋 宋祁 《诋仙赋》:“缘内篇之丕诞兮,眩 南公 之多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篇"是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子部著作中常见的一种分类称谓,指作者本人著述或经其审定、代表其核心思想的主体部分。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1. 核心定义与权威来源

    根据《汉语大词典》,“内篇”指“古人著作分内外篇,内篇多为作者要旨所在”。这一定义强调其作为著作核心内容的地位,通常由作者亲撰或最终审定,集中阐述其核心学说、理论体系或主要观点。《辞源》亦指出,古代子书常分内外篇,“内篇”多属自著,而“外篇”则可能包含门人、后学的阐述或辅助性内容。

  2. 结构特征与功能定位

    “内篇”常与“外篇”、“杂篇”等并列构成著作的整体结构。其核心特征在于:

    • 主体性:代表著作的根本宗旨和核心思想,是理解作者学说的关键。
    • 系统性:内容通常具有较为严谨的内在逻辑和体系架构。
    • 权威性:被视为作者本人思想的直接体现,具有最高的文本可信度。例如《庄子》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历代学者普遍认为内篇(如《逍遥游》《齐物论》)为庄子本人手笔,集中体现了其哲学精髓。
  3. 典籍例证与学术共识

    • 《庄子》:如前所述,其内篇七篇被公认为庄子思想的精华。
    • 《晏子春秋》:分为内篇(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和外篇。内篇主要记载晏婴的谏言、答问及行事,被视为核心史料。
    • 《抱朴子》:晋代葛洪所著,明确分为《内篇》二十卷(论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和《外篇》五十卷(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葛洪在自序中强调《内篇》属道家,是其神仙道教理论的主体。
    •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虽未明确标“内篇”,但其主体部分(如“原道”、“征圣”、“宗经”至“书记”共25篇)常被后世学者视为核心的“内篇”性质内容,系统阐述文学原理与文体论。
  4. 现代延伸与理解

    在现代学术研究和图书馆分类中,“内篇”一词有时被借用来指代某部著作或某学者思想体系中最为根本、核心的部分,强调其区别于外围、补充或应用性内容的主体地位。其核心内涵始终指向“代表作者核心思想的主体著述”。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内篇”是古代文献中的术语,主要用于区分著作的核心内容与附属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内篇指论著或文集中的核心部分,通常与外篇相对。它集中体现作者的核心思想、学术主张或创作主旨,是整部作品的精华所在。例如《庄子》内篇包含“逍遥游”“齐物论”等核心哲学篇章,而外篇多为补充阐释。

2.与外篇的区别

3.典型应用案例

4.延伸使用场景

现代语境中,“内篇”可比喻事物的核心部分或个人深层思想,如“这本书的‘内篇’揭示了作者的人生观”。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古籍内篇内容,可查阅《庄子》《抱朴子》等原著或权威注释版本。

别人正在浏览...

薄褴弊子藏修禅句醇笃春耕初暾打场东观之殃夺气掇石耳坠子风警赶络诰誓供称诟嫚管搉瞶祸玩灾瑰磊国害黄连素秽污赍奉机理局断军门看样子劳劳老债脸红筋暴敛息蟉结礼让吕葛马札拏东拏西怒浪噗簌簌挈龟青鹪清奇亲疏贵贱求艾绮札热剌剌瑞典人弱足舍己为人生理学沈怨书疏赎银私诚松耳悚慨肃立文君早寡无是无非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