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取,掇拾。《书序》:“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宋书·礼志三》:“昔 汉氏 之初,承 秦 灭学之后,採摭残缺,以备郊祀。” 宋 苏轼 《复改科赋》:“殊不知採摭英华也,簇之如锦绣;较量轻重也,等之如錙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魏 晋 之间,採摭未备。” 清 刘毓崧 《<古谣谚>序》:“採摭期於至详,裁鉴期於至审。”
采集摘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盟会要》:“采摭托意,以矫失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词人,采摭英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太宗 时史官 张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圣諭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此国中有朱墨本之始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二书采摭颇精,第不备耳。”
“采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ǎi zhí(第三声和第二声),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选取、掇拾,常用于描述对文字、资料或事物的收集整理。例如在文献研究中“采摭古籍中的例证”。
构词解析
应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语境,如整理史料、辑录诗文等。例如:“学者采摭历代碑刻,考据文字演变。”
近义词与扩展
近义词包括“采撷”“辑录”,相关词汇如“采拮”(采集)、“采芼”(摘取野菜)等,均体现“收集并筛选”的核心含义。
例句:他耗时十年采摭民间歌谣,最终编成这部珍贵的民俗集。
暗虫板卒标线不肖子孙陈寿吃虱留大腿怆伤出蛰黛尖待兔守株单句殿负电眼定身诀鼎图断阻方奇范镕腐敝高秀鬼魂圭石鬼头蛤蟆眼孩赤韩范黑泽明疾风扫秋叶九道军籍勘合可堪克隆捞儿灵阳旒苏没情趣秘爱悯默木声腻味评比乞饭齐射羣髡三大洋三种赏立诛必沈纶疏勺损阙天人之分贴本同生共死玩敌魏碑五刃乌鸦嘴霞驳鲜润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