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屈服。《周书·王思政传》:“引见 文襄 ,辞气慷慨,无挠屈之容。”《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元年》:“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 济 未尝挠屈。” 清 冯桂芬 《与吉抚部书》:“至某等皆枢要所不喜,执事显与立异,毅然不为所挠屈。斯其居心,虽古大臣何以加之。”
(2).枉曲。 宋 欧阳修 《论梁举直事封回内降札子》:“伏以曲庇小臣,挠屈国法,自前世帝王,苟有如此等事,史册书之。”《明史·耿九畴传》:“屡辨疑狱,无所挠屈。”
“挠屈”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屈服
指在压力或困境中放弃原则、低头妥协。例如《周书·王思政传》中“无挠屈之容”,形容人面对权势仍保持坚定态度,未显屈服之态。
枉曲
表示违背公正或法律,带有屈从私情、歪曲事实的意味。如《明史·耿九畴传》提到“无所挠屈”,强调在审理案件时不徇私枉法。
现代用法中,“挠屈”也可引申为因他人的言行感到委屈或不满。例如查字典的权威解释提到,该词可描述因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情感上的压抑与不平。
古典文献中的“挠屈”多强调对原则的坚持或对法纪的维护,而现代用法更侧重情感层面的委屈感。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周书》《续资治通鉴》等文献原文。
挠屈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挠”是一个多音字,读作náo或nāo,意思是用手指轻轻地搔痒或碰触皮肤;“屈”读作qū,意思是弯曲或屈曲。
“挠”字的部首是手,它有6个笔画;“屈”字的部首是爪,它有4个笔画。
“挠屈”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它既有形容词的含义,也有名词的用法。形容词意为某人或某事物有违常规或扭曲的外形;名词意为某人的思想或意志在外部压力下受到损害。
“挠屈”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撓屈」,也可以写作「搯屈」。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弄屈」也可以表示“挠屈”的意思。
1. 他被小虫子咬得挠得直叫。
2. 这个观点完全挠屈了我的思维。
挠伤、挠痒、屈服、******等。
扭曲、畸形、错乱。
正常、健康、直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