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七的意思、过七的详细解释
过七的解释
旧俗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死每七日则备一祭,谓之过七,至四十九日而止。”
词语分解
- 过的解释 过 (過) ò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超出:过于。过度(?)。过甚。过奖(谦辞)。过量(刵 )。过剩。过犹不及
- 七的解释 七 ī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过七”的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
“过七”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丧葬习俗密切相关。它主要指在中国传统丧礼中,从逝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举行一次祭奠仪式的习俗。这个周期会持续进行,直至第七个“七”(即第四十九天)为止,称为“满七”或“尽七”。该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灵魂归宿的关切。
一、 语义解释
- 时间节点: “过七”指代的是逝者离世后,以七天为一个周期的特定祭奠日。第一个七天称为“头七”,第二个七天称为“二七”,依此类推,直至“七七”(又称“满七”、“断七”)。
- 仪式行为: 在每一个“七”到来的日子(尤其是头七、三七、五七、七七),逝者的亲属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如焚烧纸钱(称为“烧七”)、供奉祭品、诵经祈福等,以表达哀思,并祈愿逝者灵魂得到安息或顺利转生。
- 周期概念: “过”字在此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和周期的更迭,意味着从上一个“七”到下一个“七”的转换,以及最终完成整个“七七”周期的过程。
二、 文化释义与渊源
“过七”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灵魂观念和佛教、道教的影响:
- 灵魂阶段观: 传统观念认为,人去世后灵魂不会立即消散或转世,而是会经历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七七四十九天”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时期,灵魂在此期间经历中阴状态,最终决定去向。每“七”的祭祀旨在为亡灵提供指引、积累功德或满足其需求。
- 佛教影响: 佛教中有“中阴身”之说,认为亡者在死后四十九天内处于中阴阶段,每七天经历一次变化。斋戒、诵经、超度等仪式有助于亡灵脱离苦难,往生善道。因此,“做七”(即“过七”期间举行的法事)成为重要的超度仪式。
- 道教影响: 道教也有类似的斋醮科仪,为亡魂拔罪祈福。“七”在道教中亦具有神秘数字的含义。
- 孝道体现: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过七”期间持续的祭祀活动是生者表达孝心、慎终追远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总结
“过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核心定义,是指中国丧葬习俗中,自逝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举行一次祭奠活动的周期性仪式及其时间节点。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融合了灵魂信仰、宗教超度观念和儒家孝道伦理,是中国人处理死亡、表达哀思、寄托希望的重要传统习俗。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该权威词典收录了“做七”词条,阐释了其作为丧葬仪式的含义,是理解“过七”的基础语义来源)。
- 徐吉军, 贺云翱. 《中国丧葬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此书系统梳理了中国丧葬习俗的演变,详细介绍了包括“做七”(过七)在内的各种仪式及其文化背景)。
-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为民俗学经典教材,对“七七祭”习俗的起源、分布、仪式内容及其反映的民间信仰有深入探讨)。
网络扩展解释
“过七”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个仪式,指人去世后,亲属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祭奠活动,通常持续七次(即四十九天)或五次后结束,称为“断七”。具体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
根据旧俗,逝者家属需在亲人离世后的每个第七天进行祭拜,这一过程称为“过七”。仪式一般持续七次(至第四十九天)或五次,最后一次称为“断七”。
-
流程与时间
- 从“头七”开始,每七天一次,依次为“二七”“三七”直至“七七”(共49天)。
- 部分地区可能简化至五次祭奠,提前结束仪式。
-
历史记载
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事部二》中明确提到:“死每七日则备一祭,谓之过七,至四十九日而止。”,说明这一习俗至少可追溯至明代。
-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对“过七”的重视程度和具体流程可能略有差异,例如部分地方会着重操办“头七”“五七”和“七七”等特定节点。
如需更详细的仪式细节或地方习俗差异,可参考古籍文献或地方志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巴人标尺骋怀垂垂大车端爽堆谷场方流凡伦高扳高彻格范过尤回覆忽漭祸心甲産讲师检束教鞭即或句计款怀亏退枯蜡雷峰夕照掠考理理溜瞅龙阳乱头陆架马房贸理冥暮乃才南班子破决铺迟顷刻之间奇蹄目秋朔容成氏三不祥觞次耍滑头説嘴説舌遡风套衫,套衫儿腾节特有属性天宫擿校拖带晩帆厢蓝旗相恋小珰销夏歇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