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都的意思、大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都的解释

[Dadu] 中国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营建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详细解释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玄 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2).泛称都邑之大者。《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 清 顾炎武 《莱州》诗:“海右称名郡, 齐 东亦大都。”

(3).大概;大抵。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唐 韩愈 《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明 宋濂 《汉天师世家序》:“ 濂 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5).大多。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 唐 元稹 《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6).仅仅;不过。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 李俊明 《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

(7). 元 代京城,旧址在今 北京 城内。 蒙古 忽必烈 以 开平 为 上都 , 辽 之 燕京 为 中都 。 至元 四年(公元1267年)在 中都 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 大都 ,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 北京 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 长安街 ,北至 德胜门 、 安定门 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建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都"在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属性,其词性与语境密切相关,主要呈现以下两种释义体系:

一、副词性用法(现代汉语常用义) 表示事物在数量、范围或程度上接近整体状态的统计性描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界定为"表示在某种情况下大多数事物具有的共性特征",该释义体现其作为范围副词的语法功能。例如:"参与问卷调查者大都认同环保政策的重要性"(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二、名词性用法(历史地理专名) 特指中国元代都城建制,《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明确标注该词作为"元朝首都的正式称谓,即今北京市前身"。考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该称谓自1272年正式启用,成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的核心指称(来源:《辞海》历史地理分册)。

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古籍文献中偶见"大都"作形容词表示"规模宏大"的用法,如《水经注》载"宫观大都,壮丽宏阔",但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体系中已鲜见使用(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

“大都”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副词用法(现代常用)

表示“大多数、大部分”,强调事物或行为的普遍性。
例:


二、历史专有名词

指元朝首都(今北京):


三、古代行政区域

  1. 周代王畿外围的采地:
    《周礼》记载,周天子将“大都”作为公侯的封地,面积约为王畿的九分之一。
  2. 泛称大型都邑:
    如《左传》提到“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指诸侯国的大型城邑规模限制。

四、古文中的其他含义


“大都”需结合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元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人百里挑一傍统鼈饮不齿于人不忍不遗余力迟疾愁寂醇固夺劳肚皮風絃砆碔赋恤贡艺刮涤珪斗合兵合不着花障昏宠虎幄叫驴佳士进饭禁钟畿畎极神九重天列地梨颗灵戈龙体鸾凤书鲁灵光瞑闻陌上儿逆令朴船毗补平三套平展批审啓衅纕冠染丝之变人寿慴悚肆伐缩颈天库涕泗滂沱铜官头嗌屠狗猥茸文服嚣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