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亡的意思、逋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亡的解释

[run away] 逃亡

详细解释

(1).逃亡。《史记·秦始皇本纪》:“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 陆梁 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谢公 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颁布十九信条特赦党人》:“虽已逋亡海外,放言高论,不无微瑕。”

(2).指逃亡的人。《陈书·周迪传》:“外诱逋亡,招集不逞,中调京輦,规冀非常。” 宋 范仲淹 《泰州张侯祠堂颂》:“逋亡几千,咸復于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六章第三节:“ 广阳王 司马睦 在所封 中山国 内招诱逋亡,私占七百馀户依附农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亡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逃亡、流亡,也可引申指逃亡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逃亡;流亡

    指因躲避灾祸、赋税、劳役或法律制裁而逃离原居地。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百姓为逃避苛政或战乱被迫迁徙的行为。例如《史记·酷吏列传》载:“百姓逋亡,盗贼并起”,反映民众逃亡与社会动荡的关联。

  2. 逃亡者

    作名词时指逃亡的人。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提及“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还归逋亡”,此处“逋亡”即指逃亡的奴婢群体。

二、字源与构词分析

三、文献用例与历史语境

  1. 赋税关联

    古代“逋租”指拖欠或逃避租税,如《汉书·昭帝纪》载:“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侧面印证“逋”与赋役逃避的紧密联系。

  2. 法律文书

    唐代律法将“逋亡”列为重罪,《唐律疏议·捕亡律》规定:“诸丁夫、杂匠在役亡者,一日笞三十”,逃亡工匠需受刑责。

四、补充说明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汉语使用较少,但常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解读中。需注意其与“逃亡”的细微差异:“逋亡”更强调为逃避责任(如赋税、刑罚)而隐匿流徙,隐含社会制度压迫的背景。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
  5.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逋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逃亡行为
    指因躲避罪责、赋税或战乱等逃离原居地的行为。例如《史记》中记载:“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征召曾逃亡者、赘婿和商人攻占陆梁地区)。

  2. 逃亡者群体
    引申为逃亡的人,如《陈书》提到“外诱逋亡,招集不逞”(对外招引逃亡者,聚集不法之徒)。


二、词源解析


三、文献用例

  1. 古代军事征召
    秦始皇曾征发“逋亡人”参与南征,反映当时对逃亡者的利用。
  2. 社会管理问题
    《中国史稿》记载,贵族私占“逋亡”农民,体现逃亡现象对户籍制度的影响。

四、近现代用法

近代文献如《辛亥革命》中,用“逋亡海外”描述革命党人流亡状态,延续古义但语境更广。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史记》《陈书》等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傍依暴鼓弊帛抪徧痴小尺瑜寸瑕崔蔡打狗欺主刀仗电报机电露低唱浅酌鼎吕冬羽敦硕二马高歌共命鸟公养沟门姽婳归土过激喝倒彩互错狐犬剿荡惊怵静色济胜集议积憎库汗列藩龙湖轮蹏迈越马记猫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门扉娉内剖面图千金价绮构青蝇茕困敺养任官少师呻恫世典水磨石谈丛天籁阁完坚相覔纤密闲岁谢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