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枯的草根。《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三》:“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 李善 注引《方言》:“荄,根也。” 唐 崔损 《霜降赋》:“翻繽纷之槁叶,宿苍莽之枯荄。” 宋 苏舜钦 《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众香爱春发枯荄,我知惟动儿女怀。” 明 刘基 《春雨》诗之一:“春风和雨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清 宋琬 《先大夫讳日》诗:“譬彼松下草,霜落成枯荄。”
“枯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ū gāi,其核心含义为干枯的草根,常用于古典文学中。以下为详细解析:
“枯荄”多用于古典诗文,通过自然物象表达哀伤、萧索或时序变迁的意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仍见于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
《枯荄》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植物、土地或水源干燥、贫瘠的状态。它表示没有水分或养分的地方。
《枯荄》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艹”,其中“木”表示树木,而“艹”表示植物。它总共有9个笔画。
《枯荄》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这本字典,它是由东汉末年的古代学者许慎所编写。在这本字典中,许慎对每个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类。
《枯荄》的繁体字是「枯耇」。在繁体字中,“耇”表示的是老人,它指的是指导农事或种田的老农民。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枯荄的字形稍有差异。例如,在《说文解字》中,枯的字形为“枯”加上“疋”,而荄的字形为“葢”。
1. 这个土地太枯荄了,根本无法种植作物。
2. 当我走进那片枯荄的森林时,只看到了一片草木凋零。
1. 枯木:指干枯无生气的树木。
2. 荄地:指干旱贫瘠的土地。
1. 干旱:指地区长期缺乏水分。
2. 贫瘠:指土地没有养分,不适合农业种植。
1. 茂盛:指植物生长茂密、繁盛。
2. 肥沃:指土地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生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