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离尘俗;避世。 明 袁宗道 《是日登寺楼甚幽诸公拟借为社遂各施买酒馀钱付僧葺窗槛并志》诗:“无处堪逃俗,高楼远市廛。”
“逃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超然或自由的生活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及补充信息:
指通过避世或远离尘世纷扰,寻求精神上的独立与内心的平静。这种态度常表现为拒绝社会常规约束,强调个人思想的自由性。
可引申为对物质欲望或社会压力的主动疏离,例如现代语境中,可能指远离竞争激烈的生活节奏,选择归隐田园或专注精神追求。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有相似内核,均体现对世俗价值的反思与超越。
“逃俗”既是对生活方式的描述,也隐含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避世或超脱的倾向。
逃俗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它的意思是远离世俗的尘嚣和繁杂,追求纯净、简单、淡泊的生活态度。逃俗一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逃和俗。
逃字由起始部首辶和起始笔画7构成。辶是一个表示行走的象形小偏旁,表示逃离的动作。字形中的7笔画则是具体表示了逃离的过程。逃字本义是指逃跑、逃离的动作。
俗字则由起始部首亻和起始笔画9构成。亻是一个表示人的象形小偏旁,表示此字与人相关。字形中的9笔画则是具体表示了世俗之事。俗字本义是指通俗、普通的事物。
逃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使用这个词的记载可追溯至两宋时期的《醉翁亭记》。在这篇文章中,逃俗的意义是指远离纷扰,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理念,逃俗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诗歌、书法等领域。
在繁体字中,逃俗分别为「逃俗」,字形相对简单清晰,与简体字一致。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逃字的形状稍有差异,多为左边的辵代替辶,整体看起来更加像人在行走的样子。俗字的古代写法中,字形中的亻更加明显,表示人与世俗之事的联系。
例句:
1. 他选择逃俗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2. 在这个喧嚣的都市,我渴望能够逃离世俗的束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组词:逃避、俗世、逃离。
近义词:追求宁静、远离喧嚣。
反义词:沉溺世俗、迷恋尘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