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槐路的意思、槐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槐路的解释

指京城槐荫大道。 南朝 梁元帝 《长安道》诗:“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 北周 庾信 《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报功之册,则槐路是仪;赠行之典,则 荆 河 惟牧。” 唐 陈子良 《赞德上越国公杨素》诗:“桂宫擅鸣珮,槐路独飞缨。” 宋 梅尧臣 《袷享观礼二十韵》:“黄麾转槐路,朱輦驾云虬。”参见“ 槐衙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槐路,指古代两旁种植槐树的道路,特指京城中连接皇宫或官署的主干道,后亦泛指官道或显赫之路。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词源

槐路由“槐”与“路”组合而成,字面指种植槐树的道路。槐树在古代被视为“三公之树”(象征最高官职),故槐路天然带有权贵色彩。此义最早见于《周礼·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以槐树象征官位等级,后衍生出“槐衙”“槐街”等词,均指向官署林立的道路 。

二、象征意义

  1. 政治象征

    唐宋时期,槐路成为宫廷与官署通道的代称。如《南史·王俭传》载“俭于宅植三槐,谓人曰:‘吾之后必为三公者’”,后世遂以“槐路”喻指仕途高位之路 。

  2. 文化意象

    槐树荫蔽的道路常被文人赋予清贵、肃穆的意象。白居易《暮归》中“槐花满路无人扫,唯有宫鸦啼晚风”,即以槐路暗喻宫廷权威 。

三、历史演变

汉代长安城已有“槐市”(太学旁种槐的市场),至唐代长安官道遍植槐树,形成“槐衙”制度。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御街“两行槐树,俗呼为槐衙”,印证槐路作为国家礼仪空间的地位 。明清时期,此词渐泛化为对官道的雅称,如《明史·舆服志》称官员仪仗“行槐路而肃然”。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典网
  2. 《周礼注疏》(国学导航
  3. 《全唐诗》白居易卷(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史研究》(杨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槐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文献例证

  1. 南朝梁元帝《长安道》:“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 ——描绘长安槐荫大道上尘土飞扬的景象。
  2. 北周庾信在碑文中提到:“槐路是仪”,将槐路与礼仪、典制关联。
  3. 唐代陈子良诗中“槐路独飞缨”,暗指官员在槐荫道上驰骋的意气风发。

相关词汇


“槐路”一词多见于古典诗文,既指具体的京城大道,又承载着政治、文化意涵。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长安道》《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拔山举鼎迸坼部文吃大户凋刓订辑杜卫甘得告论祼器鼓步鬼藏孩笑海洋性气候捍拒黑牛白角核起秽駡价格嘉虑较炳寖息金紫银青计上心头积射士九隅衎乐科例扣扣愣闪龙断可登闾率蛮土明白人目不暇给旁系亲属匏瓜乾结请会青条清斋珊珊声东击西慴怯树榾栋殊效送女客他生天趣涂鸦王度亡匿宛气蜿蜿维斗无何钨丝灯下寮饷献闲言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