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害性的意思、害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害性的解释

伤害本性,损伤元气。《晏子春秋·谏下二一》:“行伤则溺己,爱失则伤生,哀失则害性。是故圣王节之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盖计得则能忍之心全矣,道胜则害性之事弃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害性是古汉语复合词,由“害”(损害)与“性”(本性、天性)组合而成,指损害人的自然本性或道德心性。其核心含义强调外在诱惑或不当行为对内在纯真本性的破坏,多见于古代哲学与伦理论述。以下为具体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释义

    “害”意为伤害、妨害;“性”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或道德本性(如《孟子·告子上》所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害性”即指外因导致的本性扭曲或丧失。

    例证

    《文子·上礼》:“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乱耳,使耳不聪……此五者皆以养性,今代之则害性。”

    (声色欲望本为滋养生命,过度追求反成“害性”之物。)

  2. 哲学内涵

    道家与儒家均强调保全天性:

    • 道家视“害性”为违背自然之道(如《庄子》主张“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
    • 儒家则关联道德修养(如《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指出欲望失控将害及善性。

二、古籍用例与思想背景

  1. 道家典籍中的警示

    《淮南子·齐俗训》提出:“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指出嗜欲是“害性”根源,主张“除秽去累”以回归本真 。

  2. 儒家伦理的延伸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性相近”时,强调后天习染若偏离仁义,则“害其性之本然”,凸显环境对天性的侵蚀 。


三、现代释义与使用范围

现代汉语中,“害性”一词已罕用,但概念仍存于以下语境: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1年,“害性”词条释义。
  2.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18年,“性”字引申义项。
  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道家心性论相关章节。

注意:因“害性”属文言遗存,现代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与“害命”(伤及生命)等词混淆。

网络扩展解释

“害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伤害本性,损伤元气,常用于描述过度行为或负面因素对生命本源的损害。例如过度悲伤、贪欲等都可能“害性”。


二、古籍出处与用法

  1. 《晏子春秋》:
    “行伤则溺己,爱失则伤生,哀失则害性。”
    此处强调情感失控(如过度哀伤)对生命本质的破坏。

  2. 嵇康《养生论》:
    “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
    指出过度追求美味会损害身体本性,主张节制欲望以养生。


三、现代应用
该词多用于哲学、养生或道德讨论中,强调节制欲望、保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性。例如:


总结
“害性”的核心是通过古籍案例和现代延伸,体现对生命本源的维护理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晏子春秋》《养生论》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阿傉达山变小雅不龟手朝达陈平从默电灌站玷冒东抹西涂恩仇反人抚军感悟甘子灌畅孤俊滈汗好色横翔捷出煌灼湖池假借奸色奸私金畜纪念章基因突变劳动者乐语列姑射留愍理诣马尾罗默静磨子兵沐芳木曜日幕友闹刺儿暖姝偏越嵌金乳花山眉善遇生狞生物学生姿试馆食角顺天游宿业題名翫兵委命五陈无佛处称尊显大小口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