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团音的意思、团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团音的解释

尖音的对称。又,戏曲咬字分别尖团,以舌抵腭之音谓之团音,如“衝”、“川”之类。 张天翼 《夏夜梦》:“他叫她注意转弯摸角的那种味儿,并且告诉她‘酒’字应该咬成尖音。他叹了一口气,唉,尖音、团音如今是很少有人讲究了。”详“ 尖团音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团音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传统术语,指古汉语中精组声母(精、清、从、心、邪)在细音(i、ü或带i、ü介音的韵母)前的读音现象。其核心特征是与“尖音”形成对立,反映了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分化规律。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音韵地位

  1. 声母范畴

    团音特指中古“见组”(见、溪、群、晓、匣)和“精组”声母在细音前的颚化读音。例如“基”(见母)、“欺”(溪母)、“希”(晓母)等字在细音前读为舌面音[tɕ]、[tɕʰ]、[ɕ],区别于精组细音的尖音[ts]、[s]等(如“尖”“千”“先”)。

    来源:《汉语音韵学》(王力著)、《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

  2. 对立关系

    在保留尖团区分的方言(如部分中原官话)中,团音与尖音构成最小对立对:

    • 团音例:记[tɕi] ≠济[tsi](尖音)
    • 现代普通话已合并为[tɕi],失去对立。

      来源:《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李小凡等编著)


二、历史演变与方言存古

  1. 颚化规律

    明清时期见组、精组声母在[i]、[y]前发生“颚化”,如“见”[k]→[tɕ]、“精”[ts]→[tɕ]。这一音变在18世纪《圆音正考》中被系统记录,成为区分“尖团音”的权威文献依据。

    来源:《圆音正考》(清·存之堂编)

  2. 方言差异

    • 存古区域:河北南部、山东部分地区、河南方言仍保留尖团对立(如郑州话“精”[tsiŋ]≠“经”[tɕiŋ])。
    • 合并区域:普通话及多数官话方言已完成尖团合流(如“酒=九”[tɕiou])。

      来源:《汉语方言地图集》(曹志耘主编)


三、现代汉语中的表现

普通话虽取消尖团对立,但团音概念仍用于解释历史音变:


四、学术价值与教学应用

团音分析对汉语音韵学、方言研究及语音教学具重要意义:

  1. 音变规律:揭示“见精组颚化”这一汉语语音史关键链条;
  2. 方言保护:为方言文化遗产记录提供理论支撑;
  3. 对外教学:帮助母语存尖团区分的学习者(如日语、韩语者)理解普通话合并规律。

    来源:《汉语语音史教程》(刘勋宁著)


权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团音”一词的含义,它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成语中的比喻义(较少见)

根据和,团音原指“声音浑厚、宏亮,像团结一样有力量”,由“团”(象征凝聚力)和“音”(声音)组成,常用于形容集体或事物发出的和谐有力的声音。例如:“合唱团的歌声充满团音,震撼全场。”


二、语言学/戏曲术语(主要含义)

在语言学和传统戏曲中,团音与“尖音”相对,特指发音方式:

  1. 定义
    团音是舌面前部与硬腭接触发出的音,如现代汉语中的j、q、x(如“基ji”“欺qi”“希xi”)。与之相对的“尖音”则是舌尖抵住齿背发音(如“zie”“cian”),多见于方言或戏曲咬字。

  2. 历史演变
    中古汉语的舌根音(g、k、h)在i、ü前腭化形成团音,现代普通话中已无尖音区别。但在京剧等戏曲中仍保留尖团音的区分,例如“酒”读尖音(ziu),“九”读团音(jiu)。

  3. 实际应用
    山东临沂等方言仍区分尖团音,而戏曲演员需通过特殊训练掌握尖团发音差异,以体现传统韵味。


“团音”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在文学中象征浑厚有力的声音;在语言学和戏曲中则与发音位置相关,属于专业术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戏曲声韵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保险法不悟澄高逞巧雠勘触手楚柁吴樯葱蒙逮讯担夫争道點歌电局彫甍冬底东方圣人坊局放鱼入海格力鬼伞顾虑重重红彩荒年谷荒扰娇柔交韵斠准机电即鹿无虞缉取勘契廥聚旷废雷峰夕照连城之璧连檐立地生根令室凌烟临河羡鱼旅装粘着帡覆破读铅膏弃别栖旅启衅区盖染舆涩剌剌沙门生喇喇十二诸侯实效士则殊职私禁四闲堂基文笔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