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螟。亦泛指食禾的害虫。《史记·龟策列传》:“螟虫岁生,五穀不成。”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正月朔旦,四面有黄气,其岁大丰,此 黄帝 用事。土气黄均,四方并熟,有青气杂黄有螟虫,赤气大旱,黑气大水。” 宋 苏轼 《昭灵侯庙碑》:“救药疾癘,驱攘螟虫。”
螟虫是鳞翅目螟蛾科昆虫的统称,主要危害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生物分类与特征
螟虫属鳞翅目有喙亚目螟蛾科,幼虫阶段对农作物破坏性极强。成虫具有两对翅,身体覆盖鳞片,夜间活动且有趋光性。常见的种类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其中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仅危害水稻。
危害与症状
幼虫会钻蛀农作物的茎秆、叶鞘或穗头,导致枯心苗、白穗、虫伤株等症状。例如,三化螟幼虫侵入水稻茎内取食,造成水稻成片枯死;大螟则同时危害玉米、甘蔗等作物。
分布与习性
螟虫在中国南方稻区分布广泛:
防治措施
主要通过农业防治(如合理灌溉、清除秸秆)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寄生)来减少虫害。化学防治需注意幼虫孵化期施药,以提高效果。
文化引申
成语“螟虫”比喻危害性大且难以根除的恶人或坏事,此用法源于其对农业的深远破坏。
总结来看,螟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需结合生态与化学手段综合防控。更多具体防治方法可参考农业相关专业资料。
《螟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的是一种以幼虫形态为主的昆虫类动物。螟虫通常在农田或仓库中出现,对粮食、谷物等作物具有破坏性,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
《螟虫》的拆分部首为虫(chóng),由四个笔画构成。
《螟虫》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螟”字最早见于西周的金文中,原本表示一种害虫。而“虫”字作为象形字,表示昆虫类动物。后来,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螟虫》这个词。
《螟虫》的繁体字为「螟蟲」。在繁体字中,「蟲」的形状和「虫」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时候,《螟虫》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为「蠓虫」。这种写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指的是一种与螟虫相似的害虫。
1. 田地里的螟虫正在破坏庄稼,农民急需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2. 仓库中发现了大批螟虫,需要及时清除以免对粮食造成损失。
组词:螟蛉(指螟蛉虫,即螟虫变成蛹之前的阶段)
近义词:蛀虫、虫害
反义词:益虫、有益昆虫
安怀百兽王报李投桃钞关程较塍畎初寒粗官蹙剩打响雕绘堆垒鬌鬓发怵纷纷穣穣钩求孤哀子过直毫毛不犯荒耽蝴蝶铰交语鸡飞蛋打极尽惊风骇浪噤害禁居醵费癃疝昧犯梅梁梦说评注坯陶浅梦骐驎清晶情深一往求名七嘴八舌劬俭癯仙嚷喝轖结射击生痛牲物摄契疏猛随趂探空靴天台停滞徒言外焰亡国之社蔚蓝色位望写生谢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