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螟虫的意思、螟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螟虫的解释

螟。亦泛指食禾的害虫。《史记·龟策列传》:“螟虫岁生,五穀不成。”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正月朔旦,四面有黄气,其岁大丰,此 黄帝 用事。土气黄均,四方并熟,有青气杂黄有螟虫,赤气大旱,黑气大水。” 宋 苏轼 《昭灵侯庙碑》:“救药疾癘,驱攘螟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螟虫是汉语中对鳞翅目螟蛾科幼虫的统称,特指一类以农作物茎秆为食的农业害虫。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螟”字专指这类钻蛀性昆虫,其名称源于幼虫隐蔽在植物内部蛀食的特性。从汉字构成看,“螟”属形声字,左侧“虫”部表意,右侧“冥”表声兼表意,暗含“藏于昏暗处”的生物习性。

在分类学中,螟虫主要包含二化螟、三化螟等种类,其幼虫通过蛀食水稻、玉米等作物的茎秆,导致植株枯心、白穗等现象。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记载,这类害虫每年造成全球粮食损失约10%-15%,尤以亚洲稻作区受害显著。

古代文献中,《诗经·小雅》已有“去其螟螣,及其蟊贼”的除害记载,东汉《说文解字》将“螟”释为“食苗心虫”。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更详述了深耕曝土、冬季灌水等防治方法,这些传统农技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螟虫是鳞翅目螟蛾科昆虫的统称,主要危害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1. 生物分类与特征
    螟虫属鳞翅目有喙亚目螟蛾科,幼虫阶段对农作物破坏性极强。成虫具有两对翅,身体覆盖鳞片,夜间活动且有趋光性。常见的种类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其中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仅危害水稻。

  2. 危害与症状
    幼虫会钻蛀农作物的茎秆、叶鞘或穗头,导致枯心苗、白穗、虫伤株等症状。例如,三化螟幼虫侵入水稻茎内取食,造成水稻成片枯死;大螟则同时危害玉米、甘蔗等作物。

  3. 分布与习性
    螟虫在中国南方稻区分布广泛:

    • 三化螟:北纬37°以南;
    • 二化螟:全国各稻区;
    • 大螟:黄河以南。
      其幼虫孵化后(称“蚁螟”)会立即钻入植株内部,老熟后在稻株基部化蛹。
  4. 防治措施
    主要通过农业防治(如合理灌溉、清除秸秆)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寄生)来减少虫害。化学防治需注意幼虫孵化期施药,以提高效果。

  5. 文化引申
    成语“螟虫”比喻危害性大且难以根除的恶人或坏事,此用法源于其对农业的深远破坏。

总结来看,螟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需结合生态与化学手段综合防控。更多具体防治方法可参考农业相关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龙臛逩迸布述唱沙作米撤防趁势持择鹑尾绌约档调耽惊受怕打浴放火粉堵浮食匌匝构兴国宝顾循还情韩孟皓苍俭谨歼戮即代积底儿解辩今个机心举按娟好捐位军乐可憎才枯髅乐物连雨林芬隆中楼揽罗绾眽眽木牀凝淡轻佾亲上做亲弃撇碁阵雀跃忍可如弟睢阳曲天赋观念填骨贴钞剔秃颓漏酴醿沩汭吴邓响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