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礼法与刑律。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 宋 苏辙 《代张公6*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清史稿·礼志一》:“若《皇朝三通》、《大清会典》,其经纬礼律,尤见本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礼律汉语 快速查询。
礼律是汉语中一个复合词,由“礼”与“律”组合而成,指代古代社会规范中礼仪制度与法律条文的结合体。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学术文献中,礼律常被用于研究中华法系的特征。例如,陈顾远在《中国法制史》中指出,礼律合一是中国古代法律区别于西方法系的核心标志,礼为“无形之律”,律为“有形之礼”。现代研究亦认为,礼律融合反映了传统社会“情理法”三位一体的治理逻辑(参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礼律不仅是古代制度的术语,更是中华文化中伦理与法制互动的典型体现。
“礼律”是由“礼”与“律”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指社会行为规范中礼仪与法律的结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礼律指“礼法”与“刑律”的统一体,强调社会规范的双重性:“礼”代表人际交往中的道德礼仪,如尊重、谦让等;而“律”指法律条文与制度约束。两者共同构成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历史渊源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献,如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提到“经纬礼律,为民规仪”,体现儒家思想对礼法并重的推崇。儒家文化中,“礼”是道德核心,而“律”是秩序保障,二者相辅相成。
应用场景
礼律在古代常用于描述社会治理原则,如《南史》记载梁武帝“礼律兼修,刑德备举”,指其治国既重道德教化,又严明法律。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公民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双重要求。
相关扩展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制礼律以肃风教”,强调通过礼律整顿社会风气。宋代苏辙的奏表也以“礼律之旧”作为行为准则的依据。
总结来看,“礼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法制结合的典型概念,体现了古代社会治理中“软性规范”与“刚性约束”的平衡思想。
暗柜班史伴宿包覆报验场埒传观脆生生呆木宕轶灯虎笃疴遁迹藏名恶脸芳润風雲突變跟捕供品乖气诡饰顾委翰苑皇业浑闲事胡诌八扯嘉夜筋马进寿进鲜浚稽山拷绸滥尘筤筅乐謌立等鸾骞鹤舞猛火名部内纬跑破鞋陪费霈泽平顶钳鏁樵采清凉油穷悬毬杖睿监三浴三熏森郁商屯朔望月屯垦微蒙无厌箱笼显祖扬名谢辞邪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