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寺观庙宇的殿堂。 南朝 梁 庾肩吾 《乱后经夏禹庙》诗:“林堂上偃蹇,山殿下穹隆。” 唐 钱起 《宴郁林观张道士房》诗:“竹坛秋月冷,山殿夜鐘清。” 唐 温庭筠 《宿一公精舍》诗:“松下石桥路,雨中山殿灯。”
(2).古代宗庙的建筑之一。供奉皇后的配殿。《宋史·礼志十二》:“ 政和 三年,奉安 哲宗 神御於 重光殿 。 昭怀皇后 神御殿成,詔名正殿曰 柔仪 ,山殿曰 灵娭 。”《宋史·礼志十二》:“皇太后崩,三省请奉安神御于 治隆殿 ,以遵 元祐 初詔。復以御史 刘极 之言,特建原庙,庙成,名神御殿曰 徽音 ,山殿曰 寧真 。”
“山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详细解析:
寺观庙宇的殿堂
指建于山中的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的殿堂,常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例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雨中山殿灯”便描绘了山中寺庙的意境()。
古代宗庙的皇后配殿
特指皇室宗庙中供奉皇后神位的附属建筑,如《宋史》记载的“灵娭殿”“宁真殿”等,均属宗庙体系中的山殿()。
文学意象
该词常见于古诗文中,如南朝庾肩吾的“山殿下穹隆”、唐代钱起的“山殿夜钟清”,均通过山殿展现清幽庄严的意境()。
历史背景
宋代礼制中,山殿的命名与祭祀规格密切相关,例如“徽音殿”“柔仪殿”等名称体现了皇室对祭祀礼仪的重视()。
近义词
与“山寺”“庙堂”等词义相近,但更强调建筑在山中的特点或皇家祭祀功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或历史典章,可参考《宋史·礼志》、唐代诗集等文献来源。
《山殿》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建在山中的庙宇或宫殿。它通常用来形容宏伟壮观的建筑,由于坐落在山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山殿》的拆分部首是“山”和“殳”,其中,“山”是表示与山有关的意思,“殳”是表示拍打的意思。根据这个拆分成分,可以推测《山殿》是与山地或山间有关的建筑。
《山殿》一共有9个笔画,其中,“山”部3画,”殳“部6画。
《山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在中国古代,人们经常在山中修建殿堂,用于祭祀神灵或供奉皇帝。因此,山中的建筑就被称为“山殿”,代表着高贵与庄严。
《山殿》的繁体字是「山殿」,与简体字的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不同于现代。《山殿》的古代写法为「山殿」,字形更加繁复,较为难以书写和识别。
1. 这座山殿是中国古代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
2. 我们一行人在山殿中参拜了神灵。
1. 山庙:建在山中供奉神灵的庙宇。
2. 山寺:位于山中的佛寺。
3. 山城:建在山顶或山脚的城市。
近义词:山庙、山寺、山城。
反义词:平原、平地、平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