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陶侃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侃 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 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餘雪犹溼,於是以屑布地。及 桓温 伐 蜀 ,又以 侃 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后因以“陶侃之僻”为爱惜物力之典。
“陶侃之僻”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为爱惜物力、注重节俭,常用来形容人珍惜资源、精打细细算的品格。以下从出处、典故、含义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晋书·陶侃传》,记载了东晋名将陶侃的事迹。陶侃以勤勉节俭著称,其言行被后人视为典范,成语“陶侃之僻”即源于他治理事务时体现的节俭作风。
典故包含两个典型事件:
这两个故事共同体现了他对资源的珍视和长远规划能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晋书·陶侃传》原文或相关历史评析。
陶侃之僻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成语,形容一个人自负、独特、不合群的性格。下面将对这个成语进行详细解析。
陶侃之僻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具有陶朱公般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陶朱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创作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不拘一格。因此,陶侃之僻指的是一个人有着与众不同、独立个性的特点。
陶侃之僻的拆分部首是阜和亻,拆分笔画为6画。
陶侃之僻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许仲琳的《陶侃公集·韩评事书》中,用以形容陶朱公的独特个性。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文人墨客间的常用词汇,用以形容具有与众不同思想和行为的人。
陶侃之僻的繁体字写作「陶侃之僻」。
在古时候,成语陶侃之僻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意思并没有改变。一些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写法可能为「陶戡之僻」或「陶侃之辟」。
以下是一些使用陶侃之僻这个成语的例句:
与陶侃之僻相关的组词有:陶朱公、独特、自负、风格独特、不合群等。
与陶侃之僻意思相近的成语有:独具慧眼、异人观止、独立见识等。
与陶侃之僻意思相反的成语有:随波逐流、平庸无奇、难分伯仲等。
百宵贝塔粒子博学鸿词菜谱昌亭之客吵闹尘念滀水出田戴日当家立计盗掠道士蝶黛诽言焚谷诰劄出身共弊诡怪过胜酣宴贺囊红净欢快豗隤简寂警报津通襟襼隮配决词君子人骒駞廉方领诺六神路霸抹布贸利铭镂逆鳞鹏运七采容载赏光狮子滚绣球守身如玉双南笋石太瘦生太昭探水竿添都铁画银钩屠门大嚼王宫伟干唯物史观无官无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