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陶侃之僻的意思、陶侃之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陶侃之僻的解释

《晋书·陶侃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侃 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 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餘雪犹溼,於是以屑布地。及 桓温 伐 蜀 ,又以 侃 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后因以“陶侃之僻”为爱惜物力之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陶侃之僻是汉语典故性成语,典出《世说新语·政事》,指东晋名将陶侃以搬砖锻炼意志的独特行为习惯,后引申为通过日常琐事磨砺心志的自律精神。以下从语义、典故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语义解析

  1. 字面义

    “陶侃”指东晋将领陶侃(259年-334年);“僻”意为“僻好”,即特殊的习惯或癖好。合指陶侃坚持搬砖的独特行为。

  2. 引申义

    比喻通过重复性劳动砥砺意志、防止懈怠的自我鞭策方式,强调勤勉与自律的价值。如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评:“陶侃运甓,盖惜分阴以自励。”


二、典故溯源

据《世说新语·政事》记载:

陶侃在广州时,朝运百甓(砖)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陶侃时任广州刺史,为收复中原失地,每日搬运砖块以保持体魄强健、意志坚韧。此行为被后世视为“励志”典范,载入《晋书·陶侃传》,成为勤勉文化的符号。


三、文化内涵

  1. 励志象征

    典故核心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陶侃身处相对安定的南方,仍以体力劳动警醒自己不可懈怠,契合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2. 行为哲学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评其“不徒劳形,实以炼心”,揭示行为背后的心性修炼目的。现代引申为通过规律性小事培养恒心与责任感。


四、现代应用

该成语多用于劝诫或自勉语境,强调:

参考文献来源:

  1. 《世说新语·政事》(南朝宋·刘义庆)
  2. 《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唐·房玄龄等)
  3. 《读通鉴论·卷十二》(明末清初·王夫之)
  4. 《东坡志林·卷一》(宋·苏轼)

网络扩展解释

“陶侃之僻”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为爱惜物力、注重节俭,常用来形容人珍惜资源、精打细细算的品格。以下从出处、典故、含义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释:


一、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晋书·陶侃传》,记载了东晋名将陶侃的事迹。陶侃以勤勉节俭著称,其言行被后人视为典范,成语“陶侃之僻”即源于他治理事务时体现的节俭作风。


二、典故解析

典故包含两个典型事件:

  1. 鞭责毁稻者:陶侃外出时,见有人随意摘取未成熟的稻穗,便怒斥其“不事耕作却糟蹋粮食”,并鞭打此人,以此警示他人珍惜粮食。
  2. 木屑竹头的妙用:陶侃命人收集造船剩下的木屑和竹头,起初众人不解。后来积雪路滑,他用木屑铺地防滑;伐蜀时,竹头被制成船钉,物尽其用。

这两个故事共同体现了他对资源的珍视和长远规划能力。


三、含义与用法


四、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晋书·陶侃传》原文或相关历史评析。

别人正在浏览...

巴答百娇兵役法波斯店不怎麽样称赋持操充咽出项慈色诋叱顶包狄盐断敌方家红非此即彼风步芬若负电格格不入格杀勿论孩虎侯刚花铃黄堥婚生子女晋号纠驳九草开张抗坠口敕麟嘉拢岸龙变罗汉果抹泥僻恣清晶亲擥旗田七占曲邪攘攘劳劳折丹矢口猖言恃强凌弱适长孙水泻损毁通文铜铸铁浇吐珠蜗居洿渎无兄盗嫂吴质瞎混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