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侃之僻的意思、陶侃之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侃之僻的解釋

《晉書·陶侃傳》:“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 侃 問:‘用此何為?’人雲:‘行道所見,聊取之耳。’ 侃 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溼,於是以屑布地。及 桓溫 伐 蜀 ,又以 侃 所貯竹頭作丁裝船。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後因以“陶侃之僻”為愛惜物力之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陶侃之僻”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為愛惜物力、注重節儉,常用來形容人珍惜資源、精打細細算的品格。以下從出處、典故、含義及用法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出自《晉書·陶侃傳》,記載了東晉名将陶侃的事迹。陶侃以勤勉節儉著稱,其言行被後人視為典範,成語“陶侃之僻”即源于他治理事務時體現的節儉作風。


二、典故解析

典故包含兩個典型事件:

  1. 鞭責毀稻者:陶侃外出時,見有人隨意摘取未成熟的稻穗,便怒斥其“不事耕作卻糟蹋糧食”,并鞭打此人,以此警示他人珍惜糧食。
  2. 木屑竹頭的妙用:陶侃命人收集造船剩下的木屑和竹頭,起初衆人不解。後來積雪路滑,他用木屑鋪地防滑;伐蜀時,竹頭被制成船釘,物盡其用。

這兩個故事共同體現了他對資源的珍視和長遠規劃能力。


三、含義與用法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陶侃傳》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陶侃之僻

陶侃之僻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成語,形容一個人自負、獨特、不合群的性格。下面将對這個成語進行詳細解析。

意思

陶侃之僻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具有陶朱公般的才華和獨特的個性。陶朱公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詩文創作風格獨特,個性鮮明,不拘一格。因此,陶侃之僻指的是一個人有着與衆不同、獨立個性的特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陶侃之僻的拆分部首是阜和亻,拆分筆畫為6畫。

來源

陶侃之僻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許仲琳的《陶侃公集·韓評事書》中,用以形容陶朱公的獨特個性。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文人墨客間的常用詞彙,用以形容具有與衆不同思想和行為的人。

繁體

陶侃之僻的繁體字寫作「陶侃之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成語陶侃之僻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其基本意思并沒有改變。一些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寫法可能為「陶戡之僻」或「陶侃之辟」。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陶侃之僻這個成語的例句:

  1. 這個畫家的作品總是别具一格,真可謂陶侃之僻。
  2. 他的個性非常獨特,常常被人稱為陶侃之僻。
  3. 隻有具備陶侃之僻的人才能在創作中獨辟蹊徑。

組詞

與陶侃之僻相關的組詞有:陶朱公、獨特、自負、風格獨特、不合群等。

近義詞

與陶侃之僻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獨具慧眼、異人觀止、獨立見識等。

反義詞

與陶侃之僻意思相反的成語有:隨波逐流、平庸無奇、難分伯仲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