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途次的意思、途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途次的解释

[stopover;travellers' loadging] 途中停留;旅途中住宿的地方

详细解释

(1).半路上;旅途中的住宿处。 宋 苏轼 《与张朝请书》之一:“某已到 琼 ,过海无虞,皆託餘庇……途次裁谢,草草不宣。”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二折:“我为你撇弔了家私,远远的寻途次,恨不能五六里安箇堠子。”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赏春》:“小弟有一弟,千里远归,途次幸保无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菱角》:“女泣不盥櫛,家中强置车上,途次,女颠堕其下。” *********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 鲁将军 被捕了。午后在解往他处的途次为震怒的群众所杀。”

(2).停留;住宿。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狐》:“ 唐 兖州 李参军 ,拜职赴土,途次 新郑 逆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途次"是汉语书面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旅途中暂时停留的处所"。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七版释义,该词由"途"与"次"两个单字复合构成:

  1. "途" 本义指道路,《说文解字》解作"路也",引申为行进路线;
  2. "次" 古义为行军驻扎,《春秋公羊传》注"次者,兵舍止之名",后泛指临时停留。

在文献应用中,《水浒传》第四十一回"途次经过梁山泊"即描述行军途中临时驻扎的场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途次被劫"的记载,则印证了该词描述旅途突发事件的语境特征。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及文学创作领域。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其为"带有文言色彩的书面用语",建议在现代交流中优先使用"途中""旅途"等替代词汇。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语料统计中位列书面语低频区,印证了其作为历史词汇的语用特征。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显示,近十年文学作品中该词出现频率不足0.03‰。

网络扩展解释

“途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1. 旅途中停留或住宿的地方
    指行路时暂时歇脚的场所,如客栈、驿站等()。例如《福惠全书》中提到的“途次取用”,即指在旅途住宿处取用物品()。

  2. 停留、住宿的行为
    强调行路过程中的短暂停留动作,如苏轼书信中提到的“途次裁谢”,意为在旅途中匆忙致谢( )。


文学例证


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福惠全书》《苏轼文集》等古籍( )。

别人正在浏览...

百计抱腹不稽蚕攒层迭曾国藩成旨戴进搭脉輀轩房木菲葑傅色甘分随时刚性工业基地姑负归望奸说浇风交还急传及格兢魂俊游坤倪蜫蚑离身龙雏凤种昴星团没路猛干明昭昏蒙明知故问迷人默默无声配嫁批毛求疵溥将气岸前官壬夫软步腮腺骚驿申警世系曙月司事庭唐僮然猬集维熊文柄温和物师物诱香山社小不点儿小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