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三极管英文解释翻译、隧道三极管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tunnel triode
分词翻译:
隧道的英语翻译:
tube; tunnel
【医】 cuniculus; histosiphon; tunnel
三极管的英语翻译:
dynatron
【化】 triode
专业解析
隧道三极管(Tunnel Transistor),是一种利用量子隧穿效应(Quantum Tunneling Effect)工作的半导体器件,属于新型低功耗晶体管范畴。其核心工作原理与传统场效应晶体管(FET)不同,不依赖热电子发射跨越势垒,而是允许电子以概率波形式穿越经典力学禁区的薄势垒层,实现电流导通。以下是其关键特征的详细解释:
-
工作原理与核心机制
- 量子隧穿主导: 在传统晶体管中,电流导通需要源极(Source)的电子获得足够能量(通过栅极电压调控)越过沟道势垒到达漏极(Drain)。隧道三极管则利用极薄的势垒层(通常为纳米尺度),在较低的源漏电压(VDS)和特定的栅极电压(VGS)下,电子无需获得高能量即可凭借量子隧穿效应直接穿透势垒,形成隧穿电流。这种导通机制显著降低了开启电压和功耗。
- 陡峭的亚阈摆幅(Subthreshold Swing, SS): 这是隧道三极管最突出的优势。亚阈摆幅(SS)衡量器件在关闭态(Off-state)向开启态(On-state)转换时,栅极电压每变化一个数量级(十倍)所引起的漏极电流变化量。传统MOSFET的SS存在一个理论极限(室温下约60 mV/decade)。隧道三极管通过带带隧穿(Band-to-Band Tunneling, BTBT)机制,可以在室温下实现低于60 mV/decade的SS值(理论上可低至<20 mV/decade),这意味着它可以用更小的栅压变化实现更大的电流开关比,从而大幅降低工作电压(可低至0.5V以下)和动态功耗。
-
典型结构与材料
- 异质结结构: 常见的隧道三极管结构是基于异质结的,例如使用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如InGaAs/InAs/InGaAs)形成的p-i-n或n-i-p结构。其中,i区(本征区)或p-n结界面处形成非常陡峭且狭窄的能带弯曲区域,是发生带带隧穿的关键位置。
- 栅极调控: 栅极电压(VGS)的作用是动态调制源区和沟道区(或p区和n区)之间的能带对准程度。当栅压使两边的能带在空间上对齐且隧穿距离足够小时,隧穿概率最大,电流达到峰值(称为峰值电流点)。继续增大或减小栅压会使能带错开,隧穿概率急剧下降,电流迅速减小,形成独特的负微分电阻(NDR)特性或陡峭的开关特性。
-
主要优势与应用
- 超低功耗: 得益于低工作电压和陡峭的亚阈摆幅,隧道三极管在待机(静态)功耗和开关(动态)功耗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被认为是解决集成电路功耗瓶颈(特别是移动设备和物联网设备)的关键技术之一。
- 高速潜力: 隧穿过程本身非常快(飞秒量级),理论上支持高速开关。然而,实际速度还受限于寄生电容、载流子输运等因素。
- 应用场景: 主要瞄准需要极低功耗的领域,如可穿戴设备、植入式医疗电子、大规模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以及未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中的低功耗逻辑和内存单元。
权威参考来源:
-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该期刊持续发表关于隧道晶体管(如TFET)器件物理、设计优化、工艺实现及性能表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其文章经过严格同行评审,是电子器件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
- Nature Nanotechnology: 该顶级期刊报道纳米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包括新型低维材料(如二维材料)在隧道晶体管中的应用以及器件性能的里程碑式成果。Nature Nanotechnology
- 半导体器件物理经典教材: 如 S. M. Sze 的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ley) 或 R. S. Muller, T. I. Kamins 的 Device Electronic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Wiley)。这些教材提供了量子隧穿物理基础、传统晶体管工作原理的对比,是理解隧道三极管独特性的理论基础。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隧道三极管”这一术语,目前公开的搜索结果中并未直接提及该概念。但结合相关半导体器件知识及搜索结果中的“隧道二极管”信息(参考),可以推测以下可能解释:
1.可能的混淆或术语差异
- 隧道二极管:是真实存在的器件,利用高掺杂PN结的量子隧道效应工作,具有负阻特性,常用于高频振荡、脉冲电路等(提到其应用场景)。
- “隧道三极管”可能属于以下情况:
- 术语误写:用户可能混淆了“二极管”与“三极管”,实际应为“隧道二极管”。
- 特殊类型三极管:若存在此类器件,可能指在三极管结构中引入隧道效应(如通过特殊掺杂或结构设计),但常规三极管依赖载流子扩散/漂移原理,与隧道效应无关。
2.常规三极管与隧道效应的区别
- 普通三极管(如NPN/PNP型):
- 通过基极电流控制集电极-发射极电流,实现放大或开关功能(、2、5)。
- 依赖PN结正向偏置(导通)和反向偏置(截止)特性。
- 隧道效应:
- 量子力学现象,载流子穿越势垒,常见于高掺杂PN结(如隧道二极管),与三极管工作原理无关。
3.建议
- 若需了解高频或特殊功能的三极管,可参考:
- 场效应管(FET):利用电场控制电流,适合高频应用(提到场效应管)。
- 隧道二极管:用于高频振荡、快速开关电路()。
- 若需进一步确认“隧道三极管”定义,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查阅专业文献。
如需补充其他半导体器件原理,可参考搜索结果中的三极管基础知识或场效应管相关内容。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按技术规律半导体类型布丹氏定律超高频回路筹集公司债初口盗贼巢穴等价码定额备用金制妨害权利房屋建筑物公平解决鼓索小管鼓索口合理主义检测极限角节点家族性自主神经机能异常记录日期近海工作平台极向量临时皮质门得列夫元素周期律男性两性畸形剖腹手术钱包青霉烷酸韧致幅射舌下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