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凾洛 ”。古代 长安 和 洛阳 的并称。《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自 函 洛 不守,宪章中輟。” 吕延济 注:“ 函 , 函关 ,谓 长安 也。 洛 , 洛阳 也。言自 西晋 丧乱,不守二京之都,而宪章经籍皆中道而坏也。”《南史·梁元帝纪》:“旧邦凯復, 函 洛 已平。” 唐 宋之问 《送尹辅阙入京序》:“勑书来 秦 ,徵诣 凾 洛 。”《新唐书·第五琦传》:“若假臣一职,请悉东南寳貲,飞餉 函 洛 ,惟陛下命。”
“函洛”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核心含义需结合文献和权威来源综合分析:
基本释义
“函洛”是古代长安(今西安)和洛阳的并称,最早见于《文选·任昉》等典籍。其中“函”指代函谷关,象征长安;“洛”指洛阳。这一用法常见于描述古代中原政治中心,如《南史·梁元帝纪》载“旧邦凯復,函洛已平”即指收复两京地区。
词源考据
该词源自西晋后对两京地区的指代,如《王文宪集序》中“自函洛不守,宪章中輟”,吕延济注明确将“函”与“洛”分别对应长安与洛阳。唐代宋之问的诗文也沿用此意,如“勑书来秦,徵诣凾洛”。
其他争议解释
有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出“函洛”指书信往来,但此说缺乏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函”字单独作“信函”解而产生的误读。主流典籍及高权威性资料均未采用这一释义。
地理关联性
两城并称源于其历史地位:长安为西汉都城,洛阳为东汉都城,函谷关则是连接两地的重要关隘。这一并称常见于描述政权更迭或疆域变迁的语境中。
现代使用
现代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偶见于人名(如),但需注意与“洛阳纸贵”等含“洛”的成语区分。
建议需要深入考证时,可查阅《昭明文选》《南史》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词语《函洛》是一个古代的汉字词汇,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凵”和“洛”。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部首“凵”是个象形字,表示箱子的形状,它通常作为物品储藏的容器的象征。它的位置在上部并且形状类似矩形。而第二个部首“洛”则是一个意符,表示水流。
笔画方面,“凵”部为两画,“洛”部为8画。
《函洛》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尚书·洪范》中的记载。在这本经典中,它意指一种特殊的储藏物品的容器,通常用来存放文书、文件或宝贵的财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函洛》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形容一种洞察力和洞悉的能力。这种能力类似于打开心灵的宝盒,在深入思考和探索中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和本质。
在繁体字中,《函洛》被写作「函螺」。它的外观相似,但由于繁体字形式更复杂,它的笔画数略多一些。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汉字《函洛》的形状和现代书写方式略有不同。例如,在金文和隶书中,它们的形态更加古朴,然而,其基本的含义和用法保持一致。
1. 他的思维如同函洛一样,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2. 这部小说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函洛洞察。
3. 他凭借敏锐的函洛,成为一名杰出的调查记者。
组词:函信、洛谷、函几、洛神
近义词:洞察、洞悉、洞悟
反义词:愚昧、迷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