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意思、海洋的详细解释
海洋的解释
(1) [ocean]∶几乎覆盖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整个咸水体
(2) [seas and oceans]∶海和洋的统称
详细解释
海和洋的统称。《元史·食货志五》:“里河则与 两淮 邻接,海洋则与 辽东 相通。”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臣﹞奉命以来经歷海洋,跋履行阵,老卒退校,亦徧咨访。” 清 刘大櫆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人民文学》1987年第10期:“我……唯有思念穿越所有的山峰、陆地和海洋。”
词语分解
- 海的解释 海 ǎ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喻数量多的
- 洋的解释 洋 á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洋。 广大,众多,丰盛:洋溢。洋洋。 指外国的,外国来的:洋人。洋货。洋为中用。 指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土洋结合。 银元:大洋。洋钱。 土中 笔画数:; 部首:氵;
专业解析
海洋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
地理学定义
指地球上广阔连续的咸水水体总称,覆盖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主体及附属海域组成。其特点是水体连通、盐度稳定,是地球水圈的主体。
-
自然特征
海洋具有显著的物理化学特性:
- 咸水性:因溶解大量矿物质(以氯化钠为主),平均盐度约3.5%;
- 深度分层:从表层透光区延伸至万米深海沟;
- 动态系统:受洋流、潮汐、波浪等自然力持续作用。
-
生态与资源意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承载约50%地球生物多样性,提供氧气生成、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同时蕴藏渔业、能源(如油气、可燃冰)、矿产(多金属结核)等战略资源。
-
文化象征
在汉语语境中常隐喻“广阔无垠”或“包容万物”,如“书海”“人海”等衍生词,体现其对中华文化中空间与规模概念的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权威词典与学术机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官网词条
- 《辞海》(第七版)"海洋"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海洋"释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海洋”是地球表面由咸水组成的广阔连续水体,覆盖约71%的地球表面积,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地理构成
海洋指地球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其附属海域的总称,部分地区将南极洲周边的南大洋列为第五大洋。海洋中心主体称为“洋”,边缘部分靠近陆地的水域称为“海”,两者通过海峡、海湾等连接。
二、物理与化学特性
- 成分:海水含约3.5%的溶解盐,以氯化钠为主,另有镁、钙、钾等元素。
- 分层结构: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较高(0-30℃),深层水温稳定在0-4℃且压力巨大(如马里亚纳海沟水深超1.1万米,压强达110兆帕)。
- 运动形式:包括洋流(如北大西洋暖流)、潮汐、波浪等,受月球引力、风力和地球自转影响。
三、生态系统功能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包含:
- 生物多样性:从浮游生物、鱼类(如金枪鱼)、哺乳动物(如鲸类)到深海热泉口的极端环境生物。
- 生态服务: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为生物提供庇护所,并具有碳汇功能。
四、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 气候调节:通过吸收约30%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90%温室气体余热,减缓全球变暖。
- 水循环核心:海洋蒸发提供大气中83%的水汽,驱动降水与天气系统。
- 氧气来源:海洋浮游植物贡献了地球上约50%的氧气生产。
五、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 经济价值:全球约30亿人依赖海洋蛋白质,渔业年产量超1.7亿吨;海运承担80%国际贸易货物运输。
- 文化象征:在文学、艺术中常代表自由、未知或神秘力量,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波塞冬。
- 当代挑战:面临塑料污染(每年约800万吨入海)、过度捕捞(34%鱼类种群遭过度开发)、酸化(工业革命后海水pH值下降0.1)及海平面上升(近百年平均升高15-25厘米)等危机。
海洋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使其成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保护海洋健康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别人正在浏览...
辨慧裁云长弟长头儿禅台朝更夕改船舷贰情发板费失風寒凤闱枌檟伏疾勾问贵满海法豪贤合瞑河清闳眇后虞匠军江照节奏积极修辞疾雷将鸡梦金囊狷愤开劫度人匡霸老公祖犂舌狱镂银面饰邈邈密锵锵谜言谜语拟柱体旁白飘举破设设蒲葵七宝高车区画拾遗补阙时宗诵观桃实图他室填画铜堑脱阳违匿惟屏嵡嵸侮人潇颾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