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非的意思、得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非的解釋

猶得無,莫非是。《魏書·郭祚傳》:“ 祚 曰:‘高山仰止。’ 高祖 曰:‘得非景行之謂?’” 唐 杜甫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得非 玄圃 裂,無乃 瀟湘 翻。” 清 洪昇 《長生殿·雨夢》:“呀,何處歌聲,凄凄入耳,得非梨園舊人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非”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疑問副詞短語,多用于文言句式表達反問語氣。其核心語義為“難道不是”“莫不是”,常與句末疑問語氣詞“乎”“耶”等呼應,構成“得非……乎”的固定表達模式。

從構詞法分析,“得”在此處作助動詞,表示推測或疑問;“非”為否定詞,組合後形成反诘語氣。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中“得非微福于敝邑之社稷”即典型用例,表達說話者對事件真實性的質疑。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此類句式常見于先秦文獻,具有強化語氣的修辭功能。

該短語的語義演變顯示:唐宋時期使用頻率下降,逐漸被“莫非”“豈非”等替代。現代漢語中僅存于仿古文體或特定方言,如吳語區仍保留類似表達。北京語言大學《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将其列為乙級文言虛詞組合,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反诘或揣測的雙重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得非”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含義

“得非”通常表示推測或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莫非是”“難道不是”。由“得”(表示可能性)和“非”(否定詞)組合而成,常用于疑問句或感歎句中。


二、具體用法與場景

  1. 表示推測

    • 用于對某種情況的猜測,帶有不确定語氣。
    • 例:“得非梨園舊人乎?”(《長生殿·雨夢》),意為“莫非是舊日梨園的人嗎?”
  2. 加強反問語氣

    • 通過否定形式強調肯定,常見于古漢語對話。
    • 例:高祖曰:‘得非景行之謂?’(《魏書·郭祚傳》),意為“難道不是指崇高的德行嗎?”

三、經典例句解析

  1. 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 “得非玄圃裂,無乃潇湘翻。”
    • 翻譯:這山水畫中的奇景,莫非是玄圃仙山崩裂?又像是潇湘江水翻騰?(通過“得非”與“無乃”并列,增強詩意聯想)
  2. 現代造句參考:

    • “報名人數得非遠超預期?”(表示對數量激增的驚訝)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出處,可參考《魏書》、杜甫詩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舸半瓶子醋抱樸含真禀懼蟬蛻龍變春風得意怵息典藻訛語影帶惡劄芳烈翻毛煩惱身匪石匪席赗賜鳳書分日胕腫槁殡槁項沒齒狗頭管幹鬼星石室故衆孩嬰罕異赫赫赤赤桓伊三弄缰子堅潤拮隔浸沉今古禁區紀叙客愁刻論款字魁傑俪裁陋庸亂無象罵毀木棧祈文人多阙少捼莎上雨設文適軄順款四大空斯榆探竿影草添房童顔鶴發萬狀圍追堵截毋事湘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