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筝的意思、鼓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筝的解釋

(1).彈筝。《後漢書·呂布傳》:“ 布 疑其圖己,乃使人鼓筝於帳中,潛自遁出。夜中兵起,而 布 已亡。”《新唐書·列女傳·樊彥琛妻魏》:“ 彥琛 卒,值 徐敬業 難,陷兵中。聞其知音,令鼓筝。”

(2).草名。又名結縷。貼地蔓生,根如線相結。《爾雅·釋草》“傅,橫目” 晉 郭璞 注:“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筝草。”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忘憂 長樂 ,桃杷鼓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鼓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彈奏古筝的動作或行為。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及典籍記載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擊打、敲擊,引申為彈奏樂器。《說文解字》釋:“鼓,擊鼓也。”在音樂語境中泛指演奏弦樂器或打擊樂器,如《詩經·小雅》有“鼓鐘欽欽,鼓瑟鼓琴”。

  2. 指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古筝”,形制長方,以桐木為體,絲弦發聲,音域寬廣。漢代《風俗通義》載:“筝,五弦築身也”,後發展為十三弦至二十一弦不等。

“鼓筝”合義即彈奏古筝,強調以手撥動筝弦發出樂音的動作。


二、典籍例證與文獻引用

  1. 《史記·樂書》

    司馬遷記載宮廷禮樂時提及“鐘鼓竽瑟以和之”,其中“竽瑟”涵蓋筝類樂器,暗含“鼓筝”為禮樂儀式的組成部分 。

  2. 《文選·嘯賦》(成公綏)

    有“奏胡馬之長思,向寒風乎北朔,又似鴻雁之将雛,群鳴號乎沙漠……若乃登高台以臨遠,披文軒而騁望,喟仰抃而抗首,嘈長引而憀亮”之句,雖未直用“鼓筝”,但描繪的絲竹之音包含筝樂演奏場景,後世注家常引此佐證漢魏六朝筝樂盛行 。

  3. 唐代詩歌

    李峤《筝》詩雲:“蒙恬芳軌設,遊楚妙彈開”,直接描述彈筝技藝;王昌齡《古意》亦寫“琵琶起舞換新聲……撩亂邊愁彈不盡”,其中“彈”即“鼓”之同義,印證“鼓筝”為文人雅士的常見藝術活動。


三、文化内涵

“鼓筝”在傳統文化中承載雙重意義:


四、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中,“鼓筝”屬書面化表達,多見于文學或學術語境,日常用語多稱“彈古筝”或“演奏古筝”。其釋義仍以“用手指撥動古筝琴弦進行演奏”為核心。

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2. 《文選》(蕭統編)
  3. 《全唐詩》相關詩作箋注
  4.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浏著)

網絡擴展解釋

“鼓筝”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彈奏筝樂器的動作

  1. 字面釋義
    “鼓”指彈奏,“筝”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地,又稱“秦筝”。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呂布傳》記載的典故:呂布為迷惑敵人,在帳中使人鼓筝,自己趁機逃脫。

  2. 文化延伸
    因筝樂演奏需高超技藝,後世引申為“才藝精湛”的象征。例如《新唐書》提到列女魏氏因善鼓筝而被兵士要求演奏,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列為成語,形容技能卓越。


二、植物名稱(生僻義項)

指一種名為結縷草的植物,貼地蔓生,根系相連。此釋義源自《爾雅·釋草》的晉代注釋,郭璞稱其為“鼓筝草”,但現代已較少使用。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後漢書》《爾雅》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保辜襃言碧卝並耕博學宏詞不瑕程式計數器當兒耽思蹈抵打騰騰煅燒費財勞民風花規矩繩墨果将怙冒禍苗潔泠即墨侯敬業樂群進躁金帳吉祥如意梡嶡括集爛賬良師诤友良沃淩歊柳戶花門幔帷面飾命酌潘虹辟客拼法輕飄囚牢鼩鼱熱力學第零定律人面鬼心折辨視爲寇雠雙唇音稅算儵眒泝本隧風鎖鑐踢蕩蕩鐵腳梨酴醿晩雕椀珠為善最樂祥風時雨小瘦狹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