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rness]∶治理;整頓
平治水土
(2) [peace and tranquility]∶太平安定
(1).謂合法度。《荀子·性惡》:“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
(2).治理;整治。《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百喻經·比種田喻》:“問麥主言雲:‘何能令是麥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糞水,故得如是?’” 宋 範成大 《麻線堆》詩:“況觀峽山路,由來欠平治。” 清 劉大櫆 《鄉飲賓方君墓志銘》:“鎮人平治道路,君亦同為甃砌。”
(3).太平。 唐 韓愈 《董府君墓志銘》:“太師累踐大官,臻宰相,緻平治。” 唐 韓愈 《請上尊號表》:“ 堯 之在位七十餘載,戒飭咨嗟,以緻平治。”
(4).猶平息。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與禦史大夫,亦可平治慊恨。”
“平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治理、整頓
指通過管理手段使事物恢複秩序或達到理想狀态。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中“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其他用法:
太平安定
指社會或環境達到和諧、無動蕩的狀态,如“天下大治”“四方平治”。
總結來看,“平治”既包含治理的行動,也指向治理後的理想結果(太平),其語義覆蓋從具體管理到抽象的社會狀态。如需更詳細古籍引用,可參考《荀子》《孟子》等文獻(綜合、5、9)。
平治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2個字,可以拆分為“平”和“治”兩個部首。其中,“平”部分是指水平、平坦、平和的意思,是一個形聲字,由“幹”部和“平”部組成,其中“幹”部表示木料,而“平”部表示平坦的意思;“治”部分是指治理、管理的意思,是一個意聲字,由“氵”(水的象形)和“台”部組成,其中“氵”部表示水,而“台”部表示官府的所在。
《平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遊記》,其中被用于描述悟空與妖怪作戰的情節。在這個故事中,悟空使用了七十二般變化,以及其他各種手段,最終"平"了一些惡勢力,實現了"治"理。由于這段故事持續了一段時間,因此"平治"逐漸成為一種用于形容平定、制止、解決問題的動作或行為。
《平治》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平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文字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平治》的古漢字寫法為「坪治」。當時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仍然保持一緻。
1. 這位領導以其果斷的決策和平治的手段使得混亂的局面得到了解決。
2. 在曆史上,許多英雄将平治國家的責任視為己任。
平定、治理、平衡、平和、治療、安治等。
平息、平定、解決、調解、控制等。
激化、惡化、擴大、增加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