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治的意思、平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治的解釋

(1) [harness]∶治理;整頓

平治水土

(2) [peace and tranquility]∶太平安定

詳細解釋

(1).謂合法度。《荀子·性惡》:“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

(2).治理;整治。《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百喻經·比種田喻》:“問麥主言雲:‘何能令是麥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糞水,故得如是?’” 宋 範成大 《麻線堆》詩:“況觀峽山路,由來欠平治。” 清 劉大櫆 《鄉飲賓方君墓志銘》:“鎮人平治道路,君亦同為甃砌。”

(3).太平。 唐 韓愈 《董府君墓志銘》:“太師累踐大官,臻宰相,緻平治。” 唐 韓愈 《請上尊號表》:“ 堯 之在位七十餘載,戒飭咨嗟,以緻平治。”

(4).猶平息。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與禦史大夫,亦可平治慊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治"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均源自古代漢語的經典用法:

一、本義:治理、整頓,使安定有序

指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使社會、國家或特定領域恢複秩序、達到太平狀态。

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平治"意為"治理;整頓",《古代漢語詞典》釋為"平定治理",強調其動态的整治過程。如《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此處指治理天下使之安定。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002頁;《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105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引申義:政治清明,社會太平

形容國家治理得當、社會安定繁榮的理想狀态,常與"天下太平"互文。

經典用例:

《禮記·大學》:"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中"平"與"治"共同構成政治理想。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亦雲:"天下平治,禮義可興",凸顯社會有序與文明昌盛的關聯。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王文公文集》卷第一(上海人民出版社點校本)。

三、古籍中的典型語境

  1. 《孟子·離婁下》:"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朱熹注:"平治其政事"。
  2. 《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并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畢清"即"平治"之态。

學術支持:上述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等權威辭書典籍,釋義符合傳統訓诂學依據。古籍原文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等專業平台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平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治理、整頓
    指通過管理手段使事物恢複秩序或達到理想狀态。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中“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其他用法:

    • 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治理水土、國家等,如“平治水土”“平治其地”(、)。
    • 字面拆分:“平”表安定,“治”表管理,組合後強調通過治理實現穩定。
  2. 太平安定
    指社會或環境達到和諧、無動蕩的狀态,如“天下大治”“四方平治”。


二、延伸含義

  1. 合法度
    《荀子·性惡》提出“正理平治”為善的标準,指符合法理和規範(、)。
  2. 平息紛亂
    如“平治騷亂”,強調通過幹預恢複秩序。

三、用法示例


四、相關概念

總結來看,“平治”既包含治理的行動,也指向治理後的理想結果(太平),其語義覆蓋從具體管理到抽象的社會狀态。如需更詳細古籍引用,可參考《荀子》《孟子》等文獻(綜合、5、9)。

别人正在浏覽...

把持不定闆殭暴露拔砦被迫不録不棄草昧纏糾摛華刍摩春纖打雷刀魚典秩釣槽調睡參軍堤工東牀佳婿斷羽絶鱗府公伏薮幹着急公鑒海枯石爛寒禁豪蠹鶴岑畫眉石烜奕嘉課交韔結締組織戒轄羁客久道糺戶軍卒率将緑舌貌不驚人冒子沒巴臂門下掾明醫目迷五色内篇能鄙凝住濃摯鋪捐寝廟曲赦掃門上舍少氣無力水霧啴咺天工開物貼實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