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鼓笛的意思、鼓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鼓笛的解释

(1).鼓和笛。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

(2).指鼓笛曲。《宋史·乐志十七》:“法曲、龟兹、鼓笛三部,凡二十有四曲。”

(3).乐器声。 唐 韩愈 《潭州泊船呈诸公》诗:“夜寒眠半觉,鼓笛闹嘈嘈。” 宋 王禹偁 《畬田词》:“畬田鼓笛乐熙熙,空有謌声未有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鼓笛"是汉语中一个复合名词,由"鼓"和"笛"两种传统乐器组合而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鼓和笛,亦泛指乐器"。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元稹《立部伎》诗云:"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生动描绘了古代宫廷乐队的演奏场景。

从构词法分析,"鼓"为敲击类膜鸣乐器,甲骨文中已见其形,象征节奏掌控;"笛"属管乐器,竹制六孔,《说文解字》释为"七孔竹筒",二者组合形成音乐表现的完整维度。宋代《梦溪笔谈》记载民间社火表演"击鼓吹笛,跳踯作戏",印证其作为传统乐队的核心配置。

在语义延伸层面,"鼓笛"常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明代《乐律全书》将其列为"八音之要",指代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现代语言应用中,该词多用于文学修辞,如"鼓笛齐鸣"形容热闹场面,"停鼓息笛"则喻示活动终止,体现了汉语双音节词特有的意象组合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鼓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如下:

  1. 基本含义
    指鼓和笛两种乐器的组合。唐代白居易在《立部伎》中描述“堂下立部鼓笛鸣”,说明鼓笛常用于古代乐舞表演中的伴奏。

  2. 历史背景
    据《宋史·乐志》记载,宋代将音乐分为法曲、龟兹、鼓笛三部,其中“鼓笛部”包含24首乐曲,表明其作为独立音乐类别的地位。此外,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约9000年)证明笛类乐器在中国有悠久历史。

  3. 文学中的描写
    唐代韩愈在《潭州泊船呈诸公》中以“鼓笛闹嘈嘈”形容乐器合奏的热闹场景;宋代王禹偁的《畬田词》则用“畬田鼓笛乐熙熙”表现农耕时的欢快氛围。

  4. 鼓笛曲
    唐代有名为“鼓笛曲”的独奏乐曲,如沈括《梦溪笔谈》提及的杖鼓曲,多用于宫廷或仪式表演。

  5. 乐器形制
    部分文献将“鼓笛”视为一种无键短笛与小鼓的固定组合,常用于民间合奏。

鼓笛既可指鼓与笛的合奏形式,也可代指特定乐曲或乐器组合,其应用场景涵盖宫廷雅乐、民间节庆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搬唆悲素丝褊阸标序愎戆昌炽长火儳然称遂哧溜楚宫吴苑吹韲出留出律从恿盗帑德国古典哲学断织之诫读者翻来覆去风韵工价苟言广剧丱髦官荫寡营和袖皇乾斛子解疑释惑拒狼进虎聚敛粮尽援绝两龙利缰名锁丽空摩睺罗难胜平仓普度羣生钱币千里之足歉然琼林锦绣仙裙腰人道桑杈神莹四呼竦削碎步嘽咺铜山微策无因白故先手下乔木入幽谷邪悖泄泄沓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