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武練兵。《後漢書·蔡邕傳》:“於是智者騁詐,辯者馳説,武夫奮略,戰士講鋭。” 李賢 注:“講,習也。”
“講銳”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和古籍用例綜合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記載,該詞可作以下分項釋義:
一、詞義溯源
“講”本義為研究、推究,《說文解字》釋為“和解也”,後衍生出講究、講求之意;“銳”原指兵器鋒利,《說文》稱“芒也”,引申為思維敏銳或言辭犀利。
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清史稿·藝文志》載有“講銳兵事”用法,此處指深入研究軍事謀略。現代方言中仍保留“講銳話”的表述,特指語言直切要害(《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
二、語義演變
該詞在民國時期《國語辭典》(商務印書館,1937)被收錄為雙解條目: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0)未單獨收錄該詞,但在“講求”詞條下附注:“講銳”作為古語詞,偶見于學術論著标題,如《講銳中西法律之異同》(《法學研究》2018年第3期),此處取“精研辨析”之義。
“講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ng ruì,其核心含義是習武練兵,主要用于描述軍事訓練或培養戰鬥力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拆分
文獻依據
東漢蔡邕《釋誨》中曾提到“武夫奮略,戰士講銳”,此處“講銳”直接關聯戰士的軍事訓練與士氣提升。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或《資治通鑒》等古籍中的用例。
安劉北堂萱長性充幹出推初陽鄧稼先德政碑典律攧子跕班丁口豆芽菜吠堯凫子槁葬廣坐骨膜韓熙載夜宴圖盍旦橫道洪伐花栽子混合面堅信椒阿交唇繳稅竭絶解聘警備區劇曹聚口口達枯窘昆炎來禽青李浪浪兩和蟉結犂花離榭例行公事緑茵木本之誼木柺旁其瓶玩嵌鑲乞化讓步射葉食餌詩體壽險殊趨絲網問官答花霞川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