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rrect;rectify]∶糾正;改正
匡正綱紀。——《後漢書·何敞傳》
(2) [assist]∶扶正;輔佐
匡正王室。——《左傳·哀公十六年》
扶正;糾正。《左傳·哀公十六年》:“王孫若安靖 楚國 ,匡正王室,而後庇焉, 啟 之願也,敢不聽從?”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求谏》:“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朱文正》:“時撫軍為 黃檢 文襄公 之孫也,少年紈袴,貪黷驕奢,公時匡正之。” 祖慰 節流 《線》:“人民的政法人員不是文過飾非的政客,他們心地光明,在匡正糾誤時喟然歎曰:‘這是曆史的嘲弄,今天看來法官坐錯了位置,應該和 李鄭生 同志調換一下才是!’”
“匡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糾正錯誤
指對偏差、錯誤進行改正,使其回歸正确方向。例如:“匡正時弊”指糾正社會不良風氣。該義項常見于書面語,強調對重大問題的修正,如《後漢書·何敞傳》中“匡正綱紀”即指整頓國家法紀。
扶正輔佐
指輔助、支持某人或某事,使其保持正确方向或穩定狀态。例如《左傳·哀公十六年》中“匡正王室”,意為輔佐王室回歸正道。
與“糾正”的區别
根據,“匡正”更側重整體方向的扶正,常用于抽象或宏觀層面(如制度、風氣),而“糾正”多針對具體行為或細節的修正。
字源與典故
“匡”本義為竹筐,後引申為“輔助”“糾正”。曆史典故如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提到“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強調臣子輔佐君主的重要性。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匡正是一個動詞,意指糾正、糾正錯誤或恢複正常。它常用于指對某個個體或某個群體的錯誤、偏差或不正常狀态進行修正和改正。
匡字由“匚”和“開”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5畫,依次由橫、豎、撇、捺、橫五個筆畫構成。
匡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金文中,形狀類似于一個方框裡面有一橫。據考古學家研究,匡字的本義是指用框架或撐杆支撐、使其中間部分保持平整或恢複正常。
匡字的繁體字為「劻」。
在古代,匡字的寫法有時會出現一些變體。例如,有的版本将右側的開字的上半部分寫成了高車旁,形狀類似「匷」字。
1. 他能夠及時匡正他人的錯誤觀點。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匡正市場秩序和促進經濟發展。
1. 匡複:指糾正并恢複某種狀态。
2. 匡扶:表示救助、支持、恢複。
矯正、改正、恢複、糾偏
錯誤、偏差、畸形、失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