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丱角的意思、丱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丱角的解释

(1).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五:“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 唐 康骈 《剧谈录·白傅乘舟》:“丱角僕烹鱼煮茗。”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 金廷辉 ﹞为 江西 考官,夜閲卷,倦甚,忽坐睡,梦有丱角书生揖于前。” 清 赵翼 《哭伟儿》诗:“两孙丱角尚儿嬉,他未知悲我更悲。” 茅盾 《虹》三:“她又回忆到他们俩丱角时代同在家塾中读书的琐事。”

(2).指童年或少年时期。 唐 方干 《孙氏林亭》诗:“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 宋 王安石 《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文皆成理。” 元 姚文奂 《竹枝词》:“家住 西湖 第四桥,自从丱角学吹簫。”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

(3).指童仆。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龙山放灯》:“郤随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丱角是汉语中描述古代儿童发式的专有名词,指将头发分束成两股,形如牛角状的传统发型。这一词汇源于中国古代礼制与生活习俗,具有以下语言学及文化学内涵:

  1. 字形解析

    从字形结构看,“丱”是象形字,甲骨文中描绘两股发辫对称竖立的形态,后演变为篆书中的“丱”字,直观体现发髻形状(《汉语大词典》)。

  2. 礼制背景

    据《礼记·内则》记载,儿童“剪发为丱”,即剪去部分头发并扎成两束,象征未成年的身份特征,此习俗延续至明清时期(《周礼注疏》)。

  3. 文学意象

    古代诗词常以“丱角”代指童年,如唐代诗人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其中“文葆”即包裹丱角的饰物,体现文化符号功能(《全唐诗》语料库)。

  4. 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丱角”作为历史词汇多用于学术研究及文学创作,口语中已被“总角”“童髻”等替代,但仍保留在《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网络扩展解释

“丱角”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目前搜索结果中未直接提及该词的具体解释。但结合“丱”和“角”的独立含义及古代用法,可推测其可能指代以下内容:

  1. 字形与基本含义

    • 丱(guàn):象形字,本义为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形似双髻,常见于古代对孩童发型的描述。例如《诗经》中“总角丱兮”即指幼年。
    • 角(jiǎo):本指动物头部的坚硬突起物,引申为形状类似角的事物,如发髻、角落等。
  2. 可能的词义推测

    • 儿童发髻:古代儿童常将头发分束成两角状,称为“总角”或“丱角”,用以代指童年。例如“丱角之交”即幼年结识的朋友。
    • 借指幼年阶段:类似“垂髫”“总角”等词,用于文学中表示未成年时期。
  3. 注意事项
    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且缺乏直接文献佐证,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或查阅《汉语大字典》《辞源》等工具书进一步确认。若涉及古文阅读,需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引申义。

若有更多上下文或出处信息,可提供以便更精准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傲荡便门逼面笔直獊囊麤慥定害冻闭断想腹围附增顾瞩寒湿洪覆浑天仪获售戛戛监决极海惊魂甫定靖享稽任九界九老絶足俊娇块肉夸绮库收了归马泊六茫茫然门禁铭戴名讳溟漠幕燕钱会青城轻身重义劝慰羣贤扇虐生枝柑神举师甸术阡素弦滔荡屠贩违俗滃浡现成话香坛响效相央小铠小廉曲谨夏雪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