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各種各樣的姿态。《太平禦覽》卷九五一引 南朝 宋 鮑照 《飛蛾賦》:“詭态齊生。”
(2).做作的姿态;怪異反常的姿态。《魏書·恩倖傳·徐纥》:“時豪勝己,必相陵駕;書生貧士,矯意禮之。其詭态若此,有識鄙薄焉。” 唐 劉禹錫 《觀市》:“鼓舌傖儜,詆欺相高,詭态橫出,鼓嚣譁岔。”
“詭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綜合解析:
指事物或人物呈現出複雜、多變的形态。例如南朝宋詩人鮑照在《飛蛾賦》中描述飛蛾“詭态齊生”,強調其姿态的豐富性。這一用法多用于文學描寫,體現動态的視覺形象。
常用于貶義語境,指刻意表現出的怪異、虛僞姿态。如《魏書》提到徐纥在社交中“詭态若此”,暗含對虛僞行為的諷刺;唐代劉禹錫《觀市》中描述市井商販“詭态橫出”,則突顯了喧鬧場景中的誇張舉止。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學場景。若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太平禦覽》《魏書》等古籍原文分析具體語境。
詭态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或事物表現出奇怪、難以捉摸的行為或态度。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突然變化或令人費解的行為。
詭态的部首是言字旁(讠),總共包含10個筆畫。
詭态一詞出自唐代杜甫的《刑罰》一詩:“看射斜陽壇上鳥,便知人世如詭态。”繁體字為詭態。
在古代,詭态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詭态的寫法為詭態。
他的行為舉止讓人感到十分詭态,難以理解。
詭态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組成新詞,例如:詭态百出、詭态萬千。
詭态的近義詞包括:離奇、古怪、怪異。
詭态的反義詞可以是:正常、自然、可預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