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過午不食的意思、過午不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過午不食的解釋

佛教戒律。每日一餐,過了中午就不再吃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午食》:“古以不能夕食為病, 宋 人言長年訣:夜卧不覆首,晚飯少數口。避瘴者訣:稍飲卯前酒,莫喫申後飯,似非常行之道。學佛者則過午不食,謂是佛所制……佛以日午食者,乞他食故。”亦作“ 過中不食 ”。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日中一食,日中者,日午也。即後世之所謂過中不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過午不食”是佛教中的一項戒律,原稱“不非時食”,指修行者在正午之後至次日黎明前不再進食固體食物,僅可飲水或代茶飲。其核心含義與相關背景如下:

一、起源與定義

二、修行意義與益處

佛教認為過午不食有五大好處:

  1. 減少欲望:降低食欲與情欲,利于清心寡欲;
  2. 身心輕安:減輕腸胃負擔,促進身體代謝;
  3. 助益禅定:減少消化幹擾,更易進入禅修狀态;
  4. 節省時間:減少備餐與進食時間,專注修行;
  5. 淨化身心:通過節制飲食接近解脫境界。

三、現代應用與争議

四、注意事項

如需了解具體修行方法或健康建議,可參考佛教經典或咨詢專業醫師。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過午不食

《過午不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過了正午就不再進食。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過午”、“不”和“食”三個字。

部首和筆畫:

1. 過 - 部首:辶,筆畫:5

2. 午 - 部首:十,筆畫:4

3. 不 - 部首:一,筆畫:4

4. 食 - 部首:食,筆畫:8

來源:

《過午不食》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一年》一書中,原指人們在正午後不再吃飯。後來,這個成語引申為指的是某人某事排斥固執,不顧實際情況。

繁體形式:

繁體形式為「過午不食」。

古時候漢字寫法:

《說文解字》提到的古代字形為「過」的上部是「口」字,下部是「巣」字;「午」的上部是「廠」字,下部是「巫」字;「不」的上部是「一」字,下部是「丨」字;「食」的上部是「殳」字,中間是「示」字,下部是「廠」字。

例句:

1. 他是一個很注重時間的人,過午不食,一絲不苟。

2. 他的固執和過午不食的性格,導緻他與同事産生了矛盾。

組詞:

過日子、過時、過失、午餐、食物

近義詞:

固執、執拗、死闆

反義詞:

通融、變通、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