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困難;不困難。《老子》:“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三國志·魏志·蔣濟傳》:“以陛下聖明神武之略,舍其緩者,專心讨賊,臣以為無難矣。”
沒有災禍。《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淮南子·氾論訓》:“知所以免於難,而不知所以無難,論事如此,豈不惑哉!” 宋 蘇轼 《洗兒》詩:“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無難”的漢語詞典釋義及解析
“無難”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否定副詞“無”與名詞“難”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沒有困難、災禍或阻礙”。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無災禍、無禍患
指事物處于平安順遂的狀态,不受災難侵擾。
例:《後漢書·馮衍傳》載:“居無難之憂,行無患之累。”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卷,第112頁。
無困難、無障礙
表示事情進展順利,未遭遇阻力或複雜情況。
例:《韓非子·說林上》:“以魯為無難,則齊人伐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563頁。
表“不以為難”的态度
在古文中可引申為“不感到困難”或“從容應對”,強調主觀上的輕松姿态。
例:《莊子·秋水》:“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是故無難。”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356頁。
作副詞用,表“輕易”
修飾動作行為,意為“不費力地”“輕松地”。
例:《戰國策·齊策》:“大王無難,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第123頁。
現代漢語中,“無難”已較少單獨使用,多保留于成語或固定表達中,如: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4567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以下工具書: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辭書為準,線上數據庫供擴展檢索。)
“無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無困難、易達成
源自《老子》:“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意為聖人謹慎對待困難,最終反而沒有困難。
使用場景:多用于鼓勵或強調通過努力可化解問題,如“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無災禍(古義)
《左傳·昭公四年》提到“無難以喪其國”,指國家因缺乏憂患意識而衰敗,此處“無難”指“沒有災禍”。
古典例句
現代用法
“無難”既可表達對事物易達成的判斷,也隱含對隱患的警示(古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老子》《左傳》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八貴百塗北方交通大學邊司編整碧蘭倡園花朝駕超然邁倫呈遞趁墒齒少心鋭吹胡瞪眼出入境逮賤帶胯盜拐鄧蕭頂陽骨笃棐伐器縫開瘋子觀睄還誨何容經緯天下禁中語闌珊老太連合連母連篇累牍離貳臨決龍篴沒幹淨民社昵厚泥龍旁孚片語隻辭頗脫清癯日黃簿森郁上日水步順旨宿疹通壁投工吞言咽理脫粟椀花無偶狹阨鹹鴨蛋小千世界隙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