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常绿灌木。缠绕茎,叶子卵形或披针形,花黄色,果实为蒴果,种子有毒,中医入药。也称断肠草、大茶药、火把花、葫蔓藤、野葛、毒根、黄藤等。《太平御览》卷九九○引 汉 桓谭 《新论》:“鉤吻不与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6*人生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斯诚委夷路而陷丛棘,舍嘉旨而咽鉤吻者也。”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鉤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疗甚多,注释者多端,或云可入药;或云有大毒,食之杀6*人。”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钩吻》。
(2).勾曲的鸟嘴。如鹰、鹫之类的喙。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钩吻汉语 快速查询。
钩吻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以下是其主要解释:
基本属性
钩吻是马钱科钩吻属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学名Gelsemium elegans。其茎缠绕,叶片膜质呈卵形或披针形,花黄色,蒴果卵形,种子有翅且含剧毒。
别名与毒性
俗称断肠草、大茶药、野葛等。全株有毒,尤其是根、叶毒性最强,误食可致命。古代文献如《本草纲目》也记载其毒性。
药用价值
中医外用可祛风攻毒、散结消肿,治疗湿疹、痈肿、跌打损伤等。但禁止内服,孕妇禁用。
分布与特征
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广东、福建及东南亚地区,生长于海拔650-1700米的灌丛中。
注意事项:钩吻常被误作金银花,需严格区分以避免中毒。如需药用,务必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钩吻》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gōu wěn"。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钩”和“口”。其中,“钩”是由四画构成的,表示这个汉字的上部分,而“口”是一个单独的部首,表示这个汉字的下部分。
《钩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态演变。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鈎吻」,其中的「鈎」是「钩」的繁体字形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对于《钩吻》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别。然而,相关资料目前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1. 小明用渔网钩吻住了一条大鱼。
2. 他的笑容如同阳光般钩吻了我的心。
1. 钩子(gōu zǐ)- 意为具有钩状或弯曲形态的物品。
2. 吻合(wěn hé)- 意为两个事物或部分合二为一或接触粘合。
近义词: 钩附、钩连
反义词: 脱离、抽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