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塾馆。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下》:“各乡亦分设家塾、公塾,无论贫富皆习读书习艺。”
“公塾”是汉语词汇,指中国古代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民间教育机构,与私塾(家塾)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公塾是古代基层教育组织,由地方乡绅、宗族或社会团体共同设立,旨在为更多阶层的子弟提供教育机会,尤其注重普及基础文化知识。例如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到“各乡分设家塾、公塾,无论贫富皆习读书习艺”,体现了其社会普及性。
历史背景
公塾常见于明清至近代,尤其在乡村地区承担基础教育职能,教学内容包括儒家经典、识字算术等。相较于家塾(私人设立,仅服务特定家族),公塾更具公共性和开放性。
语言结构
例句与用法
相关概念
与“公学”(官方设立的学校)、“义学”(免费学堂)有部分重叠,但公塾更强调地方自治属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公塾的教学模式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地方志或教育史研究文献。
公塾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公塾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私人教学机构,承担教育和培训的功能。在中国古代,私塾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公塾则是一种规模较大、由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学府。
公塾的拆分部首为“八”和“土”,其中“八”表示数字,而“土”则表示土地。公塾的笔画数为11画。
公塾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地官司徒·采人》一书中,意为公立的学校。后来,在宋朝的《尔雅》一书中,公塾的含义扩展为包括私立学校在内的教育机构。
公塾的繁体字为「公塾」,字形保持相同。
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变革,公塾的古时候写法为「公術」,字形中的「術」即为现代字形中的「塾」。
1. 他的数学水平很高,毕业于一所名声显赫的公塾。
2. 公塾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子,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公塾常见的组词有:公塾生(指在公塾学习的学生)、公塾教师(在公塾任教的教师)、公塾制度(公塾的组织管理规定)等。
公塾的近义词可以是:私塾、书院。公塾的反义词可以是:公立学校、国立学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