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恭謹慎。《三國志·魏志·趙王幹傳》:“初封諸侯,訓以恭慎之至言,輔以天下之端士。”《新唐書·隱逸傳·李元恺》:“性恭慎,未嘗敢語人。”《明史·徐達傳》:“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 達 愈恭慎。” 蘇曼殊 《碎簪記》:“吾友 莊湜 恭慎篤學。”
“恭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恭慎”指謙恭謹慎,形容人在言行上保持恭敬态度且處事細緻小心,不敢隨意放肆。例如《新唐書》中記載李元恺“性恭慎,未嘗敢語人”,即強調其性格中的謹慎特質。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可描述個人修養或職場、學術場景中謙遜審慎的處事風格,例如:“他待人恭慎,深受同事信賴”。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古典文獻和現代詞典釋義,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4中的曆史記載。
恭慎(gōng shèn)是一個表示謹慎而恭敬的詞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态度或行為。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恭”和“慎”。
“恭”是一個由“工”和“卩”組成的漢字,讀音為"gōng"。在這個詞中,它表示虔誠敬畏、恭敬尊重的意思。其中,“工”是一個意思是手工、職業的象形字,而“卩”是一個古代印章的象形字,表示敬重、順從。
“慎”由“心”和“真”兩個部分構成,讀音為"shèn"。它的意思是非常小心、謹慎、警惕。其中,“心”表示内心、思想、感情,而“真”是表示正直、真實的意思。
恭慎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泰誓》中,這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文獻。在古時候,恭慎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和差異。
在繁體字中,“恭”和“慎”的形狀保持基本一緻,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恭慎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比如,“恭”這個字,在古代寫作“敻”、“龔”、“貢”等多種形式。而“慎”這個字,在古代寫作“愼”、“儃”等不同形式。
1. 他對長輩非常恭慎,總是言行謹慎。
2. 做事情要恭慎小心,不要粗心大意。
組詞:恭敬、恭謹、慎重、慎密、慎思
近義詞:虔誠、敬畏、鄭重、周到、謹慎
反義詞:冒失、粗心、大意、輕率、魯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