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恭謹慎。《三國志·魏志·趙王幹傳》:“初封諸侯,訓以恭慎之至言,輔以天下之端士。”《新唐書·隱逸傳·李元恺》:“性恭慎,未嘗敢語人。”《明史·徐達傳》:“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 達 愈恭慎。” 蘇曼殊 《碎簪記》:“吾友 莊湜 恭慎篤學。”
"恭慎"是漢語複合詞,由"恭"和"慎"二字構成,其核心語義指向兼具恭敬态度與謹慎行為的品德修養。從漢語詞典學角度可作如下解析:
一、詞義分解 "恭"本義為肅敬,《說文解字》釋為"肅也",現代漢語指待人接物的謙遜有禮狀态。"慎"在《爾雅》中訓為"謹也",表示行事前的周密考量與自我約束,《康熙字典》特别強調其"詳審不苟"的特質。
二、詞性及用法 該詞屬形容詞性,多用于描述人物品行。在《漢語大詞典》中标注為并列式結構,強調兩種美德的并存關系。古代典籍常見"居處恭慎""執事恭慎"等搭配,體現對禮儀規範與處事原則的雙重要求。
三、典籍例證 《禮記·曲禮》"坐如屍,立如齊"的儀态要求,可視作"恭"的具體實踐标準。《荀子·勸學》"慎始而敬終"的論述,則完整呈現"慎"的持續性與完整性特征。
四、近反義詞系統 近義詞鍊包含"謙謹""敬慎"等,反義詞系則涉及"怠慢""輕率"。據《現代漢語詞林》統計,該詞在道德訓誡類文本中出現頻率高于日常口語。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并輔以經史文獻例證。
“恭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恭慎”指謙恭謹慎,形容人在言行上保持恭敬态度且處事細緻小心,不敢隨意放肆。例如《新唐書》中記載李元恺“性恭慎,未嘗敢語人”,即強調其性格中的謹慎特質。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可描述個人修養或職場、學術場景中謙遜審慎的處事風格,例如:“他待人恭慎,深受同事信賴”。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古典文獻和現代詞典釋義,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4中的曆史記載。
畢畢剝剝慘烈車過腹痛谶瑞持位春谷殚竭登山小魯餌食貳統風火性風漚浮熱婦子幹奴畊夫佹常何許滑托華曜回程豗突鹄立活變火剌剌活莌兼榮君寀烤花叩詢斂怨祿澤秘結迷悮默省溺尿鞶組平樂觀勤能窮否權責區分囷府饒廣融熠三戟三推六問射禦順水放船死棋松泛踏床天海同産弟土音維錯綫形動物下妻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