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捐的意思、报捐的详细解释
报捐的解释
封建时代根据官府规定,纳捐若干,报请取得某种官职,谓之“报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有 山西 商居京师信成客寓,衣服僕马皆华丽,云且援例报捐。”《廿载繁华梦》第五回:“那 陈庆韶 是由举人年前报捐员外郎的,这时正在工部里当差。”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某某入学,某某中举,某某报捐。’发财做官之一片喊声,犹是嚣嚣然于社会上。”
词语分解
- 报的解释 报 (報) à 传达,告知: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
- 捐的解释 捐 ā 舍弃,抛弃:捐弃。捐生。捐躯。 献助:捐资。捐献。捐助。募捐。 旧时献钱得官职:捐官。捐纳。 赋税的一种:车捐。房捐。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报捐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专指中国古代通过向官府缴纳钱财获取官职或功名的行为。这一制度源于清代捐纳制度,常见于财政紧缺时,朝廷允许民众以捐银换取功名、官职或免除刑罚的资格。
释义与背景
- 核心含义:根据《汉语大词典》,“报捐”指“申报捐纳”,即通过提交申请并缴纳银钱,获得朝廷授予的虚衔或实职。例如“报捐知县”即通过捐银取得知县职位资格。
- 历史制度:清代捐纳制度分为“常例捐”和“暂行捐”,前者为固定捐官途径,后者为应对战争、灾荒等临时筹款措施。报捐需经户部审核,款项用于军需、河工等国家开支。
用法与文献
- 文献例证:《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提及“他这趟进京,为的是办报捐”,生动还原了清代社会通过捐银谋取官职的现象。
- 衍生词汇:与“报捐”相关的“捐官”“捐纳”等词,均指向同一制度,体现封建时期官职与财富的关联性。
权威参考
- 《辞源》(商务印书馆):清代捐纳制度条目详述报捐流程及社会影响。
- 《清史稿·选举志》:记载捐纳制度的具体实施与财政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报捐”是一个历史性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封建时代通过缴纳钱财获取官职的制度。以下是具体解释:
词义解析:
- 核心含义:指根据官府规定,个人缴纳一定数额的捐资后,向官方报备以获得某种官职或头衔的行为。这种制度常见于明清时期,属于“捐纳”制度的一部分,本质上是政府通过售卖官职来增加财政收入。
补充说明:
- 历史背景:清代文献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相关案例,例如有山西商人通过“援例报捐”获得官职资格。
- 制度特点:捐纳者通常需符合官府设定的金额标准,且程序需经官方审核,类似现代“买官”行为,但被当时的法律所允许。
使用场景: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现代汉语已无实际使用价值,主要用于研究古代官僚体系或财政制度。
别人正在浏览...
班妾包藏雹霰陛见不法之徒不知所为彩女柴毁蚩拙出跋楚砧大操倒反帐点厾点化钓璜溪匪帮分符風標公子富冶工程塑料河滨黄衣轘辕回火绛帐健仰徼迎嫁子节敛紧锣密鼓开裆裤栊槛轮班罗床猫儿眼媒谮孟姑姑魔魅平中破觚斫雕千酿清府清令山蔌声音笑貌十二子拾煤石主私徒所由韬迹痛饮黄龙唯命是从线春相符先着笑弄细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