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贵族死后小敛前套在下半身、半边不缝合的尸袋,绛色丝质,画有黑白斧形。《礼记·丧服大记》:“君锦冒,黼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 孔颖达 疏:“杀者,作两囊,每輒横缝合一头,又缝连一边,餘一边不缝,两囊皆然也;上者曰质,下者曰杀。君质用锦,杀用黼,故云锦冒黼杀也……其用之先以杀韜足而上,后以质韜首而下。” 孙希旦 集解:“黼杀者,皆纁帛而画以黼文也。”
黼杀(fǔ sh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礼制服饰的装饰技法
指古代贵族服饰中用于镶边的黑白斧形纹样装饰,常见于冕服、祭服等重要礼仪服饰的领口、袖缘等部位。该用法源自《周礼·考工记》中"画缋之事,杂五色……白与黑谓之黼"的记载,黑白相间的斧形纹样象征裁断与决事能力。
丧葬礼器专称
特指覆盖在棺木上的绣有黼纹的织物,见于《礼记·丧大记》"饰棺……黼杀"的记载。郑玄注疏解释为"以缯为黼文,施之棺旁",这种带有礼制纹样的葬具体现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等级制度。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礼制、服饰史或出土文物的学术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归为历史词汇条目。
“黼杀”是古代贵族丧葬礼仪中的一种特殊用品,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用途
指贵族去世后,在“小敛”(丧礼中为死者穿衣的环节)前套于遗体下半身的尸袋,材质为绛色丝绸,表面绘有黑白斧形纹样(即“黼纹”)。其形制为两片织物缝合,但半边不缝,便于穿戴。
形制与等级象征
根据《礼记》记载,尸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层称“质”,下层称“杀”。国君的“质”用锦缎,“杀”用黼纹丝绸,合称“锦冒黼杀”。黼纹(斧形图案)象征权力与威严,体现贵族身份等级。
使用方式
穿戴时先以“杀”覆盖足部向上包裹,再用“质”覆盖头部向下包裹,形成完整的敛衣。这种设计既符合礼仪规范,也便于实际操作。
补充说明:
“黼杀”属于古代丧葬文化的专有名词,现代已不再使用。其形制与纹样反映了周代礼制中对身份、仪轨的严格区分,是研究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细节。
白冠百辟八蜡丙殿不苦不明参质成律吃教除治当面道陌倒赃大同煤矿缔好额漕儿童刚特管家婆黑晕魂亡魄失捷报频传径节津阳门厩长浚导类申梁山泺鳞彩黎人茅缩南图挠阻疋夫僻野普尔迁侵轻柔鬈须区薮任诞人世沧桑撒娇丧氛三五删采沈斥生疼涉套受词首付苏张棠榦頽思畏忌微息文貌夏啓翕伏洗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