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易·艮》:“艮其背,不获其身。” 王弼 注:“施止於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则是止物之情,防其动欲。”背,谓相背而不见。后因称不动物欲之念为“艮背”。 唐 李商隐 《献河东公启》之一:“艮背却行,氷心自处。”
(2).一种精神治疗法。欲人清心寡欲,犹如今之静坐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吾 闽中 又有三教之术,盖起於 莆 中 林兆恩 者。以艮背之法,教人疗病。因稍有验,其徒从者云集,转相传授,而吾郡人信之者甚众。”
(3).东北隅。背,通“ 北 ”。北方。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寺之艮背,山之前临,有 确师 禪房。”
艮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止息妄念、凝神内守的精神状态,尤其强调将注意力集中于背部(或理解为内在、不被外物干扰之处),以达到身心安宁的境界。该词主要源于儒家经典《周易》及宋明理学家的阐释,具体解析如下:
“艮”的本义
“艮”为《周易》八卦之一,象征“山”,其卦德为“止”。《周易·艮卦》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此处的“止”并非消极停滞,而是指在恰当时机主动停止妄动,回归本心。
“背”的象征意义
《周易·艮卦》卦辞提出:“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王弼注解说:“背者,无见之物也。无见则自然静止。”“背”在此喻指感官无法直接触及的内在之境,即摒弃外物干扰,专注于内在修养。
理学家的诠释
程颢在《识仁篇》中强调“艮背”为修养功夫:“学者须先识仁……认得为己,以诚敬存之,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说将“艮背”与“存天理”相联,主张通过内省收敛私欲。
《汉语大词典》对“艮背”的释义为:
止欲念于背,即抑制邪念,使心归正。 引申为凝神守一、不为外物所动的精神修养方法。
例句:宋代理学家以“艮背”为修身要旨,如朱熹言:“‘艮其背’是止于所不见。”(《朱子语类》)
“艮背”思想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心性论,成为儒家“主静”“慎独”功夫的理论依据。明代学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述:“‘艮背’即‘止于至善’之旨,收敛身心,使天理常存。”后世亦将“艮背”融入气功、中医养生理论,指代意守丹田、导气归元的静修方法。
参考文献来源
“艮背”一词源于《易经》,包含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克制物欲之念(哲学概念)
源自《周易·艮卦》爻辞“艮其背,不获其身”,意为将注意力集中于背部(象征停止外求),以隔绝外界欲望干扰,达到内心静止状态。王弼注:“施止于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为“止物之情,防其动欲”。唐代李商隐在《献河东公启》中即以“艮背却行”表达超然物外的境界。
传统精神疗法(养生实践)
指通过静坐、清心寡欲的方式调节身心,类似现代冥想。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福建莆田林兆恩曾用“艮背之法”教人疗病,因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
方位指代(地理概念)
“背”通“北”,故“艮背”可指东北方或北方。《海州大云寺禅院碑》中“寺之艮背”即描述寺庙位于东北方位。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周易》原文及相关注释文献。
帮佣蚌子冰片布絮裁辨裁琢餐费岑欝赤衣使者触意荡轶盗丘吊临覩当防畛丰昌风鬟盖冒归功过誉含鸟华贯黄闼蕙草豗溃徽显检法骄逞教化头嘉巧进酬经济管理金箍子九鼎急务掘尾矩式口顺狂发连钱騘龙门点额面模,面模儿泥中之对排除窍要青餈仁明十八路诗丐私敌颂僖素柰太真叹咏听课讬产襄礼项领成犀表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