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晉書·禮志上》:“ 武皇帝 亦初平寇亂,意先儀範。其吉禮也,則三茅不翦,日觀停瑄。”詳“ 三脊茅 ”。
(2).指傳說中修仙得道的 茅君 三兄弟。 唐 許渾 《亡題》詩:“ 商嶺 採芝尋四老, 紫陽 收朮訪三 茅 。” 宋 柳永 《巫山一段雲》詞:“相将何處寄良宵?還去訪三 茅 。”詳“ 三茅君 ”。
(3).山名。亦稱 茅山 、 句曲山 。在 江蘇省 句容縣 東南。相傳 茅君 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唐 劉禹錫 《重送逝西李相公頃新加旌旄》詩:“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遠岫列 三茅 。”
“三茅”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古代用于祭祀的瑞草,莖呈三棱狀,象征吉祥。《晉書·禮志》記載其用于帝王祭祀儀式,如“三茅不翦”指保留自然形态以表虔誠。
茅君三兄弟(道教仙人)
指漢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相傳在江蘇句容山(後稱茅山)修道成仙,被尊為道教上清派祖師,合稱“三茅真君”。
山名(茅山/句曲山)
位于江蘇省句容市東南,因三茅兄弟得道傳說得名,是道教聖地,南朝陶弘景曾隱居于此。唐代詩詞中常以“訪三茅”喻指尋仙問道,如鄭谷詩句“仙山如有分,必拟訪三茅”。
成語比喻義
少數文獻(如)提到“三茅”可比喻虛僞或形式主義,源自祭祀茅草表面虔誠卻無實質的行為。
現代企業名稱
當代有互聯網平台“三茅人力資源網”,名稱取自“三顧茅廬”典故,與傳統文化含義無直接關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曆史文獻中多指茅草或道教相關,文學創作常引申為仙山意象。
《三茅》是一個指代特定人物或事物的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它可以指代三位古代華夏部落的領袖,也可以指代這三個部落。同時,它也可以用來表示三個茅草屋的集合以及這樣的居住環境。
《三茅》一詞的拆分部首是“⺾”和“艸”,其中“⺾”是草的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而“艸”則是草的意思。該詞彙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三茅》一詞來源于古代華夏部落的曆史和文化。根據考古學的研究,三茅分别指代了黃帝、颛顼和堯,這三位是古代華夏部落的領袖。後來,這個詞語逐漸擴展到指代這三個部落本身,以及所在的地區。
《三茅》在繁體字中是「三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三茅》一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參皃」。
1. 《三茅》草屋依山而建,風景如畫。 2. 那位領袖就是我們部落的《三茅》之一。
三茅叟、三茅山、三茅尊、父母三茅、三茅土、三茅正、三茅會、三茅祠、三茅帝、三茅高、三茅女、三茅祖等。
三皇、三帝、三先王等。
三梁、三苗、三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