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惑惶恐。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神泰逢》:“天氣是動, 孔甲 迷惶。” 茅盾 《子夜》十二:“靠在藤椅背上的 吳少奶奶 仰臉迷惶地望着天空的星。” 茅盾 《青年苦悶的分析》:“你為此審慎,為此迷惶,為此而痛感生命之力無從發洩,而感苦悶。”
迷惶,讀音為mí huáng(注音:ㄇㄧˊ ㄏㄨㄤˊ),是一個漢語詞彙,含義為迷惑而惶恐,常用于描述人在困惑、不安或壓力下的精神狀态。
基本釋義
指因外界環境或内心矛盾導緻的迷茫與惶恐交織的心理狀态,既有“迷”的困惑感,也包含“惶”的焦慮感。
引證與文學用例
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強調心理層面的複雜情緒,與單純“迷茫”相比,更突出惶恐不安的伴隨狀态。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書面或文學創作。
“迷惶”是兼具迷惑與惶恐的雙重情感詞,常見于對人物心理的細膩描寫,尤其適合表達面對未知或壓力時的複雜心态。如需更多古籍或現代作品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迷惶(mí huáng)是一個形容詞,意為迷惑而恐懼、猶豫不決的樣子,感到困惑和不安。
迷惶拆分部首為辶(辵)和心,其中辶(辵)是漢字的偏旁部首,表示“辵(辶)”是一個意符,字義與“邊界,邊塞(辵)”有關。
迷惶的筆畫數為11畫,以及額外的辶(辵)部。
迷惶的來源比較複雜,由于迷惶是由兩個不同的詞組合而成,所以迷和惶分别有各自的來源。
迷的來源比較明确,最初的字形為辶(辵)與迷(mí)的古同義字字形相同。
惶的來源并不确定,可能與“恐惶,猶豫不決”有關。根據考古發現,商代和西周時期使用的金文中已經出現了“惶”的字形。
迷惶的繁體字為迷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迷惶這個詞可能有不同的字形。根據字典記載,迷和惶的古字形如下:
迷:迩+非
惶:㕒+一
1. 他走進迷惶的森林,一時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
2. 她面對未知的未來,感到十分迷惶。
3.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他開始感到迷惶和無助。
迷惶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迷惶不安、迷惶失措、迷惶猶豫、迷惶無措等。
迷惶的近義詞包括迷茫、困惑、迷失等。
迷惶的反義詞包括清醒、明晰、明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