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课的意思、赋课的详细解释
赋课的解释
赋税。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宋均令虎渡江》:“ 九江 多虎,百姓苦之。前将募民捕取,武吏以除赋课,郡境界皆设陷穽。” 李锺珏 《李平书七十自述》:“先生杜絶苞苴,铲除积弊,吏胥奉法,豪强讋栗,赋课无匿,疆理咸厘。”
词语分解
- 赋的解释 赋 (賦) ù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古同“敷”,铺陈,分布。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
- 课的解释 课 (課) è 教学上的一个阶段:上课。课时。课间。旷课。授课。课余活动。 教学的科目:课程。课表。基础课。专业课。课本。课文。 教书讲学或攻读学习:课徒。课读。 古代的一种赋税:国课。完粮交课。 使
专业解析
赋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征收税赋或摊派劳役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演变及历史应用角度分层解析:
一、基本释义
赋课(fù kè)为动宾结构复合词:
- 赋:本义指“征收”(《说文解字》:“赋,敛也”),后特指田赋税收;
- 课:原意为“考核”(《说文解字》:“课,试也”),引申为“定额征收”。
二字组合强调官府按制度强制征取财物或劳力的行为,属古代财政术语。例如《汉书·食货志》载“赋课税输”,即指征收赋税。
二、字源与历史沿革
- “赋”的演变
从“贝”(财物)部,西周金文已见“赋”字,初指军赋,后扩展为土地税。汉代确立“田租口赋”制度,成为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
- “课”的衍生义
唐代“课”字广泛用于徭役征发,如“课丁”(需服役的成年男子)。《唐六典》规定“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课”,其中“课”即指力役 。
三、历史语境中的实际应用
- 宋代“免役钱”改革:王安石变法将劳役折钱征收,称“免役钱”,实为赋课货币化(《宋史·食货志》)。
- 明清“一条鞭法”:合并田赋、徭役等杂税统一征银,赋课体系趋向简化 。
- 日本汉字沿用:日语保留“賦課”(ふか)一词,至今用于表述税费征收(如“国民健康保険料賦課”)。
四、现代使用与语义局限
当代汉语中,“赋课”因税制现代化而渐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术语(如台湾地区“土地赋课”)。需注意其与“赋税”“课税”的细微差异:
- 赋税:广义税收统称;
- 课税:强调征税行为本身;
- 赋课:特指按规制摊派征收,隐含强制性色彩。
权威参考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校注本)
- 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影印本)
- 山本进《清代财政史研究》(汲古书院,1993)
- 台湾“财政部”《税制术语汇编》(官网公开文档)
网络扩展解释
“赋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赋课指古代政府征收的赋税,属于强制性税收制度,主要用于国家财政支出。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强调税收的行政强制性。
二、历史引证
- 汉代用例:
应劭《风俗通·正失·宋均令虎渡江》记载,九江地区因虎患严重,官府通过“除赋课”鼓励百姓捕虎,即减免赋税以激励民众。
- 清末用例:
李锺珏在《李平书七十自述》中提到,官员通过整顿吏治使“赋课无匿”,说明赋课征收的严格性。
三、用法说明
- 词义特点:与“赋税”同义,但更侧重官方课税行为,常见于公文或历史叙述。
- 现代适用性: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研究古代经济制度或文献解读。
四、相关扩展
- 构成解析:“赋”指田赋、税种,“课”意为征收,合称体现税收的强制性。
- 近义词:赋税、课税、征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风俗通》或清末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白耳龙昌阳吃麻栗子翠花蹉跎日月答答战玳席德齿斗争斗合泛泛之人幡旆襆头甘井干佐寒舍好马不吃回头草薅栉鹤吊急赤白脸积湿九域急躁剧烦剧烈开劫浪栧冷韵冷字礼轻情意重龙胆龙飞九五躶肤毛公鼎木落归本拗项抛空贫瘁破月强迫清悦琼肌趋驰鹊盏三句不离本行杀彘教子射鞲霜栈丝窝肃军调皮话调三惑四兔管罔冒魏丙五浊恶世贤庑衔璅销摧下坡不赶,次后难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