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述意見;建議。 唐 李绛 《兵部尚書王紹神道碑》:“顯持世權,陰行相事,造膝承顧,沃心獻議。”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 寳元 、 康定 間,人有獻議,取滉柱可得良材數十萬。 杭 帥以為然。”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一位雜志編輯先生某甲,獻議先将原稿送給官廳,待到經過檢查,得了許可,這才付印。” 茅盾 《路》五:“用一個冷笑回答了 華 這獻議, 郁 再踱方步。”
“獻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主動向他人或團體提出意見或建議,強調“主動提供”和“商議”的雙重含義。由“獻”(奉獻、主動提供)和“議”(商議、讨論)兩字構成,常用于希望影響決策或行動的語境。
2. 曆史與文學出處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場合,如商務會議、政府決策、學術研讨等,需注意語境中的莊重性。例如:“他在會議上獻議優化流程,獲得廣泛支持。”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夢溪筆談》《兵部尚書王紹神道碑》等文獻。
《獻議》(xiàn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向上級或有關部門提出建議或意見。
《獻議》的部首是犬字旁,讀音為羊。它的總筆畫數為17。
《獻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經典文獻,如《尚書·虞殇》中曾有“獻告牛羊,犬豕之犯,及小不善疾病則獻谏以言”之句。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獻議」。
在古代,「獻」字寫作「犬」和「羊」的組合,「議」字則寫作「讠」和「義」的搭配。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形式逐漸簡化,演變為現代的「獻」和「議」。
1. 他向領導獻議,希望能改善工作條件。
2. 學生們積極獻議,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
相關詞語:獻詞、獻策、獻花、獻身
類似詞語:建議、提議、建言、意見
相反詞語:接受、采納、認可、贊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