跄跄濟濟的意思、跄跄濟濟的詳細解釋
跄跄濟濟的解釋
形容步趨有節,多而整齊貌。《詩·大雅·公劉》:“蹌蹌濟濟,俾筵俾幾。”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大臣思寵之盛》:“是宜蹌蹌濟濟感恩圖報之多其人,理固然耳。”亦作“ 蹌蹌躋躋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隻見蹌蹌躋躋,一羣儒生,将着文卷,多來請教。”
詞語分解
- 跄跄的解釋 .形容走路有節奏的樣子。《詩·小雅·楚茨》:“濟濟蹌蹌,絜爾牛羊。” 高亨 注:“蹌蹌,步趨有節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恚恨》:“豈不畏天下窺公侯之淺深與,著緑袍,乘驄馬,蹌蹌正色,誰敢直言
- 濟濟的解釋 .衆多貌。《詩·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榛楛濟濟。” 毛 傳:“濟濟,衆多也。” 唐 盧綸 《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詩:“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 鄭觀應 《盛世危言·西學》:“數年之後有不人
網絡擴展解釋
“跄跄濟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基本釋義
- 拼音:qiàng qiàng jǐ jǐ(部分資料标注為qiàng qiàng jì jì,但更權威來源如《詩·大雅·公劉》支持前者)。
- 釋義:形容步态莊重、整齊有序,多指行列或儀态。既可描述行走時合乎禮節的動作,也可引申為人群聚集時恭敬肅穆的場面。
二、詞源與用法
-
古典出處:
- 源自《詩經·大雅·公劉》:“跄跄濟濟,俾筵俾幾。”,描寫周朝先祖公劉率衆遷徙時隊伍莊嚴有序的景象。
- 《禮記·曲禮》中也有類似用法:“大夫濟濟,士跄跄。”,強調不同身份者的儀态規範。
-
構詞解析:
- “跄跄”:原指負重行走的節奏感,後引申為步伐合乎禮儀。
- “濟濟”:本義為衆多,如“人才濟濟”,此處與“跄跄”結合,強化了整齊、恭敬的意象。
-
現代用例:
- 郭沫若在《洪波曲》中寫道:“左文右武,整整齊齊,濟濟跄跄。”,描述儀式隊列的莊重。
三、相關辨析
- 與“濟濟跄跄”的關系:兩者為同源成語,詞序不同但含義相近,均強調人多且儀态得體。
- 常見誤讀:需注意“濟”在此處讀jǐ(第三聲),而非“救濟”中的jì。
四、應用場景
- 文學描寫:多用于形容古代禮儀場合或莊重集會的場面。
- 現代延伸:可借喻團隊協作有序或儀式感強的活動,如“賓客們跄跄濟濟,步入會場”。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詩經》《禮記》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跄跄濟濟
跄跄濟濟(qiàng qiàng jì jì)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人們行走或聚集時人多且擁擠的情景。它源自于《詩經·氓》中的一句詩:“跄跄濟濟, 既艱且易。”用來描述那些艱難但又能突破困境的人群。
跄跄濟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足”和“水”,足表示與腳有關,而水則代表了步行前進的形象。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跄跄濟濟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行走艱難的人群了。
跄跄濟濟這個詞的繁體形式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讀音,隻是字形上有所變化,寫作為“蹌踉濟濟”。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跄跄濟濟的古時寫法為“蹌(qiāng)踉(liáng)濟(jǐ)濟(jǐ)”。古代人們使用左右結構來表示詞的含義,左邊的部分往往是表義,右邊的部分則是表音。
以下是一些使用跄跄濟濟的例句:
- 人山人海,人們跄跄濟濟地在展覽會上穿梭。
- 賽場上,觀衆們跄跄濟濟地爬上看台。
- 火車站裡,旅客們跄跄濟濟地排隊等候登車。
與跄跄濟濟意義相近的詞有:絡繹不絕、紛至沓來。
與跄跄濟濟意義相反的詞有:寥寥無幾、稀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