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師七僧之制。三師指戒和尚、羯磨師和教授師。七僧指七名作證的和尚。也稱為“三師七證”。參閱《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之三。《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時須三師七僧。”
“三師七僧”是佛教術語,主要用于比丘(男性僧人)受具足戒的儀式中,其核心含義和結構如下:
該制度規定,授戒儀式需由三位核心法師(三師)主持,并需七位僧人(七僧)在場作證,合稱“三師七僧”。這一制度也被稱為“三師七證”。
三師的職責
七僧的作用
七位僧人作為見證者,确保授戒過程符合戒律規範,體現僧團集體權威。
該制度源自佛教律典《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之三,強調三師與七僧共同完成具足戒的授受。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其引申為“學習需三位導師與七位同行幫助”的成語,但此用法未見于傳統佛教經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需注意語境區分。
《三師七僧》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師傅和徒弟以及佛教中的僧人。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進行學習或修行時的師徒關系。
《三師七僧》的拆分部首是「人」和「亻」。由于這個成語是由4個漢字組成的,所以它的總筆畫數是29畫。
《三師七僧》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水浒傳》中。在這本書中,三師指的是宋江的三位重要師傅,七僧則是水泊梁山的七名佛教僧侶,他們對宋江的人生和戰鬥經曆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師七僧》的繁體寫作「三師七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然而,《三師七僧》作為一個現代常用成語,其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大緻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他是這個行業的三師七僧,無論是技術還是經驗都非常出色。
- 師傅
- 師徒
- 僧衆
- 佛教
- 修行
- 三師七徒
- 師傅和徒弟
- 哲人喻師
- 單位
- 孤零零
- 獨行俠
- 獨立自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