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飞棹的意思、飞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飞棹的解释

(1).飞快地划桨。 唐 张说 《游洞庭湖湘》诗:“飞棹越溟波,维舟恣攀陟。”《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玄德 ﹞分咐毕,即与 云长 乘小舟,并从者二十餘人,飞棹赴 江 东。” 清 方文 《宋遗民咏·赵子固孟坚》:“县令往见之,飞棹入菰蒲。”

(2).飞快划动的船。

(3).水军名。《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乃训练兵甲,阴有王 蜀 之志。益置义胜、定远驍鋭、义寧、飞棹等军七万餘人,命 李仁罕 、 赵廷隐 、 张业 等分将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飞棹”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词性的古语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一、动词用法

指划动船桨使船快速前进的动作,常见于古代诗文描述疾速行舟的场景。例如《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罗竹风主编)释为“飞桨划船”,《重编国语辞典》(台湾教育部修订版)补充其动态特征为“形容行船如飞”,如南朝诗句“飞棹越溪浪”即用此意。

二、名词用法

代指轻快迅捷的船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其列为“快船”的别称,如《晋书·顾荣传》记载“解舫为单舸,乘飞棹而去”,此处“飞棹”特指战船或交通工具中的高速船型。唐代《旧唐书》中“遣飞棹二百艘以援”进一步印证其军事用途。

历史文献中,“飞棹”常与“凌波”“破浪”等词连用,体现古人借助船只实现快速移动的意象(参见《全唐诗》卷四〇九)。该词现多用于文学创作及历史研究领域,口语中已鲜见。

网络扩展解释

“飞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

  1. 飞快地划桨
    指快速划动船桨的动作,常用于描述行船迅疾。例如唐代张说《游洞庭湖湘》中“飞棹越溟波,维舟恣攀陟”,以及《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飞棹赴江东”均用此意。

  2. 飞快划动的船
    引申为速度极快的船只。如清代方文诗句“飞棹入菰蒲”,即形容轻舟疾行。

  3. 古代水军名称
    历史上曾作为特定水军部队的称谓。据《新五代史》记载,后蜀孟知祥为巩固势力,曾设立“飞棹军”等七万余人的军队。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白蒙蒙保价邮件倍率本生灯宾墀滨海仓茫惭谢骋节迟逾丹坟荡幡遏絶棐忱干脆干色官情纸薄关小孤拙害臊翰素函心红娘子轰响华达呢花间集黄苍苍华説瀖濩浃旦假仁假义羁牵九功舞客机可圈可点梁州蠡测力民卖饼家没见食面冥籍末家目空四海暮情暖云起动器穷沙日增月益入寐上岁蜀盐提按通明殿晚阴翁壻乡泪翔佯鲜腆鞋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