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棹的意思、飞棹的详细解释
飞棹的解释
(1).飞快地划桨。 唐 张说 《游洞庭湖湘》诗:“飞棹越溟波,维舟恣攀陟。”《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玄德 ﹞分咐毕,即与 云长 乘小舟,并从者二十餘人,飞棹赴 江 东。” 清 方文 《宋遗民咏·赵子固孟坚》:“县令往见之,飞棹入菰蒲。”
(2).飞快划动的船。
(3).水军名。《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乃训练兵甲,阴有王 蜀 之志。益置义胜、定远驍鋭、义寧、飞棹等军七万餘人,命 李仁罕 、 赵廷隐 、 张业 等分将之。”
词语分解
- 飞的解释 飞 (飛) ē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飞跃。飞鸟。 在空中运动:飞雪。火箭飞向太空。 形容极快:飞驶。飞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极,特
- 棹的解释 棹 à 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划船:“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船:棹夫(船家)。归棹。 棹 ō 同“桌”。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飞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
-
飞快地划桨
指快速划动船桨的动作,常用于描述行船迅疾。例如唐代张说《游洞庭湖湘》中“飞棹越溟波,维舟恣攀陟”,以及《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飞棹赴江东”均用此意。
-
飞快划动的船
引申为速度极快的船只。如清代方文诗句“飞棹入菰蒲”,即形容轻舟疾行。
-
古代水军名称
历史上曾作为特定水军部队的称谓。据《新五代史》记载,后蜀孟知祥为巩固势力,曾设立“飞棹军”等七万余人的军队。
补充说明
- 该词多用于诗文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 部分古籍中“棹”通“櫂”,均指船桨或划船动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飞棹(㞢)
飞棹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飞”和“棹”两个部分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飞”部分的部首是“风”,拼音为fēng。它的笔画数为4。
- “棹”部分的部首是“木”,拼音为mù。它的笔画数为8。
来源:
这个词的出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用力划动船桨,使船飞速前进;另一种意思是指长短不一的竹竿。
繁体:
繁体字中“飞棹”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飞棹”这个词的方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具体信息我无法提供。建议参考相关古代汉字字典或专业书籍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例句:
1. 他挥动着飞棹,让小船疾驶在湖面上。
2. 春风拂面,他手握飞棹,驶向远方。
组词:
飞船、飞行员、棹桨、竹棹等。
近义词:
划棹、摇棹、划船等。
反义词:
停船、静止等。
希望以上回答满足了您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