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皮制成的頭巾。多為隱士所戴。 唐 陸龜蒙 《寄茅山何威儀》詩之二:“身輕曳羽霞襟狹,髻聳峨煙鹿幘高。”《新唐書·隱逸傳·朱桃椎》:“長史 竇軌 見之,遺以衣服、鹿幘、麂鞾,逼署鄉正。”
“鹿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鹿帻指用鹿皮制成的頭巾,多為隱士或修道者佩戴的服飾,象征超脫世俗的生活态度。
唐代詩詞引用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寄茅山何威儀》中提到:“髻聳峨煙鹿帻高”,描述隱士高聳的發髻上戴着鹿皮頭巾的場景。
史書記載
《新唐書·隱逸傳》記載隱士朱桃椎被贈予“鹿帻”等衣物,體現其身份特征。
鹿帻不僅是實用頭飾,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鹿在中國文化中常與仙道、自然相聯繫,因此鹿皮制品常用于隱士裝束,凸顯淡泊名利的品格。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中,日常使用較少。如需更深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注釋。
《鹿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高官厚祿、權勢顯赫的象征。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官場上有權有勢的人。字面上,鹿帻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鹿”和“帻”。
鹿(lù)的拆分部首是鹿,帻(zé)的拆分部首是巾。鹿的總筆畫數為11,帻的總筆畫數為12。
《鹿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在《詩經·豳風》中有一首詩,其中有一句“碩人其帻,衮職孔旅”,意思是指高官有權有勢的象征。後來,這句詩中的“帻”就演變成了成語“鹿帻”,用來形容官場上的權勢人物。
《鹿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鹿帢」。
《鹿帻》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一般把現代漢字中的“帻”換成“褂”,即「鹿褂」,來表示相同的意思。
1. 他一直努力工作,最終戴上了鹿帻。
2. 這位官員背後有鹿帻,所以他的事情總是順利完成。
鹿衣帻:指高官所穿的衣帽。
鹿車龍帻:形容官員車馬排場豪華,風頭無二。
厚祿富貴、高官顯貴。
貧苦無位、卑微無權。
【别人正在浏覽】